浅谈核心素养下“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王莹莹
[导读] 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统编本’新教材,希望能治一治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
        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统编本’新教材,希望能治一治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统编本”特别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温儒敏教授说:“‘和大人一起读’是用亲子阅读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和读书的兴趣,培养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要牵好这个‘牛鼻子’就要用好‘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用这一栏目从小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习惯,这也打通了语文课内外阅读的‘任督二脉’”。
        一、“和大人一起读”读什么
           “读什么”是“和大人一起读”的第一环节,大人要把关好这一环节,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喜欢阅读,最终形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
        读的内容应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鸟念书》《谁会飞》《猴子捞月亮》等,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喜爱的书籍,家长老师推荐的书籍。大人可以从小把阅读范围定的广一些、杂一些,不仅仅是童话、儿歌体裁,还可以根据阅读文章的主题推进适时增加其他内容。通过与教材配合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课外阅读,进而培养阅读兴趣,养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
        “读什么”也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低年级应该图文结合,图像的直观性、生动性对孩子的“冲击”印象是最直接的。图之外,文字也必不可少,文字的量可以根据孩子的阅读量增加,进行适当地调整。老师可以提供给家长“一起读”参考的书目,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孩子、能培养阅读兴趣的书目。低、高段所选书目应不相同。
            二、“和大人一起读”要怎么读
         (一)在朗读中引导孩子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味
        汉字具有丰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就需要把阅读材料中的韵律与意境呈现给孩子。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很难做到一个人静静地阅读。阅读作为较为传统而简单的学习方式,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带动学生。无疑是简单高效的。家长在为孩子示范朗读时,若能用心思、带感情地去朗读,孩子就能有效地浸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去感受阅读材料的魅力所在。
            例如:本册教材中《孙悟空打妖怪》,这是一首儿歌,节奏感非常强。整首儿歌有18行,其中有11行是八个字,7行是六个字。这六个字的七行先后穿插在整首儿歌中,使整首儿歌在读时充满了节奏感和音韵感。再加上儿歌中《西游记》的人物和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如果家长在朗读时就读出了整首儿歌的节奏和韵味,让孩子感受到整首儿歌的活泼,孩子阅读的兴趣瞬间就有了。
         (二)在启发中逐步提升孩子学习字词的能力
        “和大人一起读”的目的是要构建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引导孩子尽早爱上阅读,并逐步从依赖式阅读过渡到自主性阅读。这就需要在读的过程中采用一些适合孩子的方法,逐步提升其阅读的能力。
            学习了汉语拼音,孩子就可以在家长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利用拼音工具去自主阅读带拼音的课文,这时对于孩子所圈出的不熟悉的字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借助字形特点猜测生字字义、还可以逐步引导孩子借助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生词的意思。随着孩子学习的方法越来越多,大人的帮助也就可以由扶到放。
         (三)采取不同的方式,吸引孩子注意力
            1.在对话中引导孩子进入想象世界
        文字是有魔力的,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在文字的牵引下,很容易进入语言描绘的世界里。而初学阅读的孩子,尚未找到路径,需要大人的引导。大人在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话,引导他们进入文字的魔力世界。
        (1)基于语言形式的对话朗读
        第一单元中《谁和谁好》,就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的对话。第一层次,文本对答。家长读问句,孩子读答句。孩子接答时,脑海里自然会有藤和瓜、蜜蜂和花、白云和风、自己和同学相处的画面。第二层次,想象对答。家长提示问“它们怎样好?”此问题一出,孩子想象的大门就徐徐打开了。葫芦瓜、丝瓜接在藤上的情景,蜜蜂蝴蝶在花丛中采蜜的情景、白云在蓝天游动的情景,自己和好朋友玩耍的情景等等,于是鲜活的话语,源源不断地从孩子口中“淌”出来。对于第一单元本栏目中的童谣、儿歌,都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只要家长按着节奏,基于语言形式,和孩子展开对话,用对话形式来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他们带入想象的世界。
            《孙悟空打妖怪》是一首活泼有趣、节奏明快、耳熟能详的儿歌。儿歌中《西游记》的人物和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时就可以开展对话合作朗读(一人一句、朗读接龙),也可以拍手读。在和家长进行对话式朗读时,孩子脑海里自然会按顺序浮现出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行走的姿态、唐僧分不清妖怪而上当、孙悟空举起金箍棒打妖怪的情景。这样的三个场景,通过对话式朗读,孩子很快就能记住儿歌的所有内容。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活泼、生动、有趣的阅读活动中,感受儿歌的趣味。
        (2)基于语言形式的分角色朗读
            本册教材中《胖乎乎的小手》,是一篇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馨的文章,语言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小手都能为家人做哪些事情。分角色朗读还可以进一步理清文章中爸爸妈妈、奶奶的出场顺序。让孩子很快就能把课文复述下来。
            本册教材中《夏夜多美》是一篇故事情节生动,情节曲折、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让孩子关注童话中的人物,聚焦它们之间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是最好的方式。除了很好的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之外,大人和孩子还能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孩子快速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感受到小动物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感。迅速提高阅读效率。
        (3)基于语言内容的对话朗读
        把文字读成画面,读出美感,孩子才能真正领会到阅读的乐趣。本册教材中《阳光》,是一篇笔调抒情的课文,阳光洒下大地的过程,就非常富有画面感。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遍以后,可以重读这个重点段落,并和孩子展开对话,帮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以围绕“阳光让谁发生了变化”这个主问题展开,重点帮助孩子理清植物风景的出场顺序──禾苗、小树、小河。借助更绿了、更高了、像锦缎。等词语,帮助孩子形成“阳光为万事万物带来的变化”这一美丽的画面。
        2.在演练中体验用身体阅读的快乐
        低年级的孩子从生理看是活泼好动的;从心理看,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若只采用单一的翻书阅读、朗读等传统方式、实际效果不会太好。

因此针对一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去带动朗读,把孩子的每个器官都调动起来,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描绘的文本作品中,感受阅读文本的艺术魅力,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边唱边读
        如一年级上册《拔萝卜》讲述了一个简单又童趣的故事:老爷爷种了一棵萝卜,萝卜成熟了,老爷爷一个人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喊来了老奶奶,两个人拔,还是拔不出来;又喊来了小孙女,小狗,小猫……最后呀,他们终于拔出了萝卜。故事十分简单但想让孩子读懂故事内容,迅速提高阅读兴趣,家长和孩子在一起读完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播放歌曲的形式,帮助孩子记忆课文内容。
        (2)边演边读
        《小兔子乖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谣,它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为了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建议在孩子初步读通的基础上 ,家长可以采用创设情景、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即兴设计舞台剧,一人饰演大灰狼、一人饰演小白兔,伴随动作、表情,采用简单的道具,用一人一段话语的形式去演绎。把孩子充分带入文本故事描绘的情境中,给孩子逼真的画面感。
        《狐狸和乌鸦》讲述了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最后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在孩子初步读通的基础上 ,家长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的形式和孩子共同演绎这则小故事,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边做边读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剪窗花》也是一首儿歌,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剪窗花的艺术形式。这首儿歌节奏欢快,读起来同样朗朗上口。在指导孩子读熟的基础上,同样可以采用边复述边做动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孩子很好的体验儿歌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快速帮助孩子记住课文内容。
          调动多种器官的阅读方式还有很多,“和大人一起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创新运用。大人还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特制一些跟阅读材料有关的道具,来放大阅读的出彩效应。比如阅读《夏夜多美》可以用手电筒照在黑暗处的光束来营造“萤火虫的小灯笼”,增加阅读的意境美。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用哪种方式阅读,其目的都是借助生动的形式吸引孩子阅读的注意力,不能本末倒置。
         (四)在提问中帮助孩子梳理文章思路
            故事性与可塑性较强的阅读文章,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但可能由于文章的篇幅以及专业词语使得孩子对文章内容易产生不理解现象。需要家长切实加强在课后与孩子一起阅读的观察,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主动回答问题,从而梳理文章思路。
        《胖乎乎的小手》这则短文向我们讲述了兰兰的小手为一家人做了很多事情。在引导孩子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帮助孩子梳理文章思路。如:兰兰画的是什么?为什么家人都很喜欢这幅画呢?这双小手为爸爸做了什么?为妈妈做了什么?为姥姥做了什么?孩子能根据家长的启发式提问一步步理清文章思路。自然也就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道理。
         (五)在观察中培养孩子创编故事的能力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思维离不开语言,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重点是发展言语想象”所以“和大人一起读”要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想象,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那怎样引导孩子放开思维进行故事创编呢?
        1.根据插图创编
        学习儿歌《小兔子乖乖》时,在孩子对整首儿歌所描述的故事情节都了解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让孩子根据最后一幅图所描绘的内容继续让孩子发挥想象进行故事创编:小兔子乖乖给妈妈开门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创编能力。
        2.根据省略号创编 
        学习儿歌《拔萝卜》时,教材中呈现的是不完整的文本,文本故事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接着往下写了。表明文本不是既定安排的。大人可以提示孩子根据文章内容、或是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后面的故事继续编下去,让孩子感知到阅读文本是可以变化的,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想象能力。
        3.故事结尾提问题创编
        学习儿歌《谁和谁好》时,在孩子已经了解到儿歌中谁和谁好,他们为什么要好后,大人可以提出问题“你还能仿照儿歌的形式说说生活中谁和谁好吗?”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编。
         (六)在兴趣中拓展延伸孩子的阅读时空
            语文教材中“一起读”内容有限,为了延伸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可以采用“1+X”的方法,即一篇课内读文,附加若干篇相关课外阅读资源。用这种拓展方式可以延伸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源,这是给低年级孩子丰富阅读内容的最好方法。例如在朗读《小兔子乖乖》之后,大人可以收集与之配套的儿歌《小白兔》《兔子跳跳跳》等。收集关于兔子的故事《小兔过冬》《雪娃娃救小兔》《小白兔与小灰兔》《小白兔和大灰狼》《兔子先生的麻烦》等。还可以搜集兔子宝宝的插图、谜语、影像资料等。把课外阅读文本延伸开去,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深化阅读背景。
        《阳光》一课大人在进行课外延伸时,可以带孩子一同到公园、街道、小区等地方找一找阳光带来的其他变化。让孩子去观察去感知。只要是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对阅读世界向往的相关资源,都应该被实际运用起来。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教材使用建议上坦言,“和大人一起读”只提供少量精选课文,而其相关的配套资源依然不成熟、不充分。新教材虽然力图课内外阅读相互融通,但也还需要大人们去“加码”。“1+X”的课外延伸阅读方法,就是实现“加码”的有效途径,其策略就是通过多看、多听不同的素材,在孩子阅读过程中形成大量的素材积累,从而拓宽低年级孩子的阅读时空。
         总之,“和大人一起读”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要充分发挥出“和大人一起读”的作用,教师就需要帮助大人利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只有这样,大人才可以成为孩子阅读中的引领者,使孩子在阅读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 小学语文,2017(z2)。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一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