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小学,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方言的影响,学生们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了教师的教学重点。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创设交际氛围,引领学生走进交际情景。二、采用灵活形式,实现多维互动交流,三、适时鼓励指导。四、拓宽交际途径。
正文:口语交际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总结听话、说话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方言、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制约。因此,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就应把口语交际训练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那么,怎样才能把口语交际课上得有声有色呢?
第一、创设交际氛围,引领学生走进交际情境。
在农村小学,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很多学生都不能用普通话大胆地与别人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交际氛围,设置一定的情境,增强学生讲普通话的信心,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上台,敢于面对众人,大胆地与人交流。
在教学中,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要求是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因为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情境,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也才会激起他们说的欲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都用十分钟时间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让同学分忧,把快乐说出来让同学分享。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境进行交际。例如在“接待客人”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做“小主人”,用水果招待“客人”。这样,就把口语交际的环境迁移到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去。由于这种方式贴近生活,又符合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角色活动的特点。学生们的兴致高了,一个个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其中。在这样的模拟中,学生们不但乐于表达,勇于表达?而且学会了怎样表达,学会了待人接物,学会了与人相处。
此外,教师也还应注意利用资源来为学生设置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轻松的音乐、艳丽的图画、生动的故事都会使儿童产生极大的兴趣。为此,教师可借助图画、音乐、录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些资源和手段帮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交际的兴趣就会比较浓厚,交际起来就会有话可说。
第二、采用灵活形式,实现多维互动交流。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其核心是“交际”,基本特征是“双向”和“互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在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条件和机遇,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信息传递中增强言语表达和倾听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其形式主要有:
1、教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互动。因为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是有一个语言沟通的环境,学生间互相启发、互相交流。
2、可以先动手操作,然后再进行口语交际。如先让学生做小制作做游戏,然后再把制作过程、游戏过程和体会说出来。
3、先观察,再进行口语交际。如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季节,观察有趣的动植物,观察身边的事物,再合作交流,畅谈感想。
4、可以就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或辨论:通过讲故事、说见闻、现场表演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
第三、适时鼓励、指导。
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表扬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上也应注意适时鼓励,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农村小学,由于小学生的阅历较少,又受方言的影响,在口语交际课中必然会有疑感。此时,教师的适时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交际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多层次、多角度地给学生以指导,例如在《辩论》这一节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就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此时,教师就应给他们以讲解、示范,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引导他们以理服人。对于农村小学生,教师还应注重语音的指导。这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要使学生的语音最大限度地接近标准普通话,成功地实现从方言思维到普通话思维的转变。
第四、拓宽交际途径。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只靠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将口语交际融合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口语交际知识,积极主动地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锻炼,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