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法根的语文板块式教学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刘喆
[导读] 板块式教学是余映潮老师的创造,也是他的主流教学模式。“
        摘要:板块式教学是余映潮老师的创造,也是他的主流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通常的说法是“板块式教学思路”,也有的说其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对此,余老师给出的定义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一、薛法根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发展的“三阶段”
1.“组块之美”:侧重真实简单教学风格的形成。目标上,切实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内容上筛选留下的是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的知识方法;环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我探究;方法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就感。
2.“组块分类”:侧重核心教学内容的挖掘分类。立足教材挖掘 有价值的教学点、立足语文课程标准挖掘有价值的教学点。
3.“组块智慧”:侧重学生智慧能力的开发。根据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基于教学论和课程论视角,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二、小学语文板块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整体来看,简约、清晰。板块教学是以多个板块教学的形式而展开的。每一个板块都有其清晰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板块的设计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是,一个板块对应着一个目标,简单而清晰,这样既方便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从教学阶段看,每一个板块是遵循特定的顺序的,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各板块是彼此递进的关系,课本讲解的进度推进板块的发展。教学中,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联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语文学习的顺序性进行编排,做到不刻意、不突兀。
从操作角度来看,实用性强。教学设计中有多个板块内容。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通常有 3 到 5 个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组合,形式多样,教师只要把握和调整好教学内容,就可以运用组块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语文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点有序排列,组成“板块”,能够充分展现教师的创新能力。
从学生视角看他们可以更充分地接受知识。在板块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板块都有学生实践的内容加入,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实践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发展自主个性。
从教师角度来看,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把握教学时间。因为在板块教学实施中,每一个板块之间是由相互联系和递进关系的,由于有清晰的关系存在所以在语文课程开展中能够很好的把控节奏,做到快慢有度、轻重有序,让课堂的教学更加明晰。
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板块教学属于非线性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板块式教学思路的优势
1.教学内容严密。“板块式”教学最精彩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板块知识的对接严密,一般用一个或几个问题将前几个板块串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对接,综合,比较,提炼,或引
申,以凸显教学目标、课文主旨、文章亮点。
2.教学过程简练。板块式教学是一种简练的教学过程,达到以一抵十的效果。。
3.可操作性强。清晰的板块设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牵连并进,牢牢锁住教学目标,锁住教学内容,扎实实现教学内容讲述。
4.以问题为纽带,构建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模式,自然性、探究性、挑战性三要素入手,寻求语文板块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获得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双丰收。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让学生自然“相遇”教材。自然性是问题教学活动的首要特征,让学生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

四、板块式教学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教学结构清晰,是板块式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教学内容优化,是板块式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通过研究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案例,发现板块式教学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科学性
根据板块式教学的定义可知:课堂教学呈现出的每一板块之间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每一板块都侧重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侧面的问题,板块之间用一种层次性递进的关系串联在一起,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托,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显性到隐性的认知规律。


(2)适用性
从余老师对板块式教学的定义“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知道板块式教学既适用于“一节课”,也适用于“一篇课文”。“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此外,还表现在可用于各种文体或各种课型的教学中。
(3)主体性
传统的线性课堂教学,教师控制着课堂,以一种“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被动学习,课堂参与率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运用板块式教学,板块之间的有序划分保证了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充分地畅所欲言。教师在进行板块式教学时,不管是活动的筹划还是策略的选择等,都以课堂活动学生主体为设计出发点,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五、板块式的教学模式
(1)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以《夜雪》为例,分为“会读——读懂——诵读——积累”四个板块。这是薛老师对于诵读所提出的四个层次的要求。在第一个板块中,薛老师要求学生要“会读”,旨在让学生读准确,读流利。一共采用了三种形式:范读,男女生个读,齐读。在教学的一开始,薛老师就先进行了范读,范读之后,让学生要“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接着再各点一名男生和女生来读并让他们推荐同学读,最后是全班齐读。整个过程,学生连听带读不下五遍之多,学生从一开始对古诗的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循序渐进下,学生既生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情感和感悟,而且还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情感,为下文顺利进行诗歌内容的教学做了铺垫。
(2)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以薛老师执教的《匆匆》为例,这是一篇经典且优美的散文,课堂呈现了“叠词的节奏之美——时间的哲学之思——语言的形象之美”三个板块。在第一个板块“叠词的节奏之美”中,薛老师围绕叠词学习这个点一步步引导学生体悟文本的语言特色,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以“怱”这一古字的解析入手,让学生通过知晓“匆”的本义来了解中国博大的汉字文化,进而加深了学生对于字义的理解。接着又以“匆”和“匆匆”的意思比较以及“头涔涔、泪潸潸”与“头上流汗,眼里流泪”应用到句子中的比较来点拨学生体会两者在朗读节奏上的不同,至此,学生已经找到了叠词美的第一个原因:节奏。然后,薛老师提示学生找出了文中的十五处叠词,“伶伶俐俐”“赤裸裸”“白白”“轻轻悄悄”等等,让学生采用想象、替换和朗读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叠词美的原因(节奏、姿态、声音、情感),进而渐渐感悟体会到句中运用叠词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整个过程,始终聚焦叠词运用这一目标,环环相扣,在浓郁文化气息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读、比、辨、写,切实地感受到叠词运用的美感。
(3)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薛法根老师在他的小说教学中这样开展板块教学:“情节概括——构思探究——环境补白”。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语文素养获得整体提升。以《爱之链》为例,在第一个板块中,薛老师将概括方法的传授贯穿其间。概括能力作为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这篇课文面对的是已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尚且还不能用几句话就把课文概述出来。对于这种学情,薛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人物间的关系,借此引导学生自主概括情节。如此一来,一篇很长的小说就被分成了由三组人物(乔依和老妇人、老妇人和女店主、 女店主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的三件事。针对每一件事让学生有重点地概括,当有学生在概括到“乔依帮助老妇人换轮胎”但并没有突出情节的曲折这一特点时,薛老师及时地点拨学生关注“却”字,由此让学生完整地概述了情节。最后结合学生概述的三句话进行串联整合,薛老师的这种层层推进,“一减一加”中,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拐杖,学会了概括的方法,更是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快乐得到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