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开启数学探究之旅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3期   作者:马丙娥
[导读] 2020年的春节,让我们终生难忘:疫情之下,全国人民居家隔离,为了防控疫情,学生的假期一再延迟,利用空中云课堂实行“停课不停学”
        【摘要】2020年的春节,让我们终生难忘:疫情之下,全国人民居家隔离,为了防控疫情,学生的假期一再延迟,利用空中云课堂实行“停课不停学”。脱离了老师的视野,离开了老师的引导与督促,有的学生依然学得兴致勃勃,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而有的学生如坠云雾,不知所云。一师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这就显示出了自主学习能力的独特魅力。一旦拥有了这把金钥匙,他才能更有信心的开启数学探究之旅。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潜移默长期的一个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自身对知识理解、反思和总结的深层次思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学习的动力。一旦拥有了这种内驱力,学生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才越好。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时,我充分利用本章的“情景导航”,就问同学们是否去过苏州的古典园林,今天老师带领他们去看一看园林的墙窗,这是古典园林的精品,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手法丰富,意境深邃,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品,窗为园之眼,这里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呢?看到了哪些四边形的形象?你想了解什么?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学生们睁大眼睛、带着着自豪的神情说:“哇,怎么厉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异常热烈。同学们感受着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文化瑰宝的敬仰,开启了本章的探究。
        总之,教无定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千万种,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乐此不疲。
        二 、注重方法,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希腊数学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1.如何预习,自主学习的基本功
        俗话说“笨鸟先飞”,自主学习课改实验也提出“先学后教”、“超前断后”,就是在教师还没有“教”之前,鼓励学生“先学”。“先学”是“后教”的基础,“后教”是 “先学”的升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先学”呢?
        可以采用“一划、二标、三试、四思”的预习方法。我们以青岛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平行四边形》的 第一节为例来说明一下:
        “一划”就是圈划知识重点,预习时要认真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课本知识、导学案的重难点和学习目标,用笔把课本重点画出来,着重加以理解。如本节课要圈划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它的性质定理1、2。
        “二标”就是把预习时的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问题,标注特殊记号,听课时要有主次。如对例1的讲解不清晰、有些模糊。这时我们可以在课本的相应位置标上“?”。从课外资料上学到的一些知识要点,也要及时添加在书上。??
        “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每课时的数学例题都很典型,预习时可以把例题做一遍,加深印象。如果做题过程中出现错误,通过对照,要想想错在哪儿,为什么错,怎么改。如果仍找不到错误的原因,上课必须重点听,一直弄懂。课后练习尝试着提前去做。


        “四思”一思,除了书上讲的方法,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变换一下条件又如何。二思,思考一下本节课用到了哪些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有怎样的知识体系。如本节课通过连接对角线把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转化的思想方法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2.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做一做的“柳暗花明”
        有的学生很懒,懒得动手。但殊不知“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尤其是在一些折叠问题上,更彰显了动手操作的独特魅力,一旦让学生尝到了这付“灵丹妙药”的特效,他会欣然接受挑战。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垂直》那一节的“挑战自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在BC边上取一点E,沿AE折叠,再把EC折到EB上,然后恢复原状,保留折痕。(1)AE⊥EF吗?为什么?(2)∠1与∠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座位上埋头苦想,有的同桌两人在小声议论,有的在动手制作一张长方纸片。其中有一名学生脑瓜聪明,但有些懒,他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我告诉他你动手做一做,我敢保证凭你的智商绝对没问题,“真的,假的,老师?”他半信半疑,但却动起手来,眼睛也鬼得很,边做边观察。过了一会儿,他猛得站起来,“老师,我做出来了!原来这么简单”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一天的“舞台”,我也交给了他,他讲得头头是道,他的脸上也笑开了花,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此类型题的“导师”。从此,他更加的热爱数学,由原来的六、七十分上升到一百有余。
        3.建立错题本,课下学会归纳与反思
        一是引导学生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与反思,这一步是预习第四部的拓展与延伸。二是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系统对某一个大知识点或一章的知识进行归纳。我经常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课堂学习进行认真地总结:上完一堂课问问自己,我学会了什么,在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在解题方面学会了哪些数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平时小组长做好错题本的督促,隔一段时间我就丑查、评比。这一活动,提高了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能力,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解题技能。
        三、采用竞争机制,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针对青少年好胜心强的心理,在数学课堂采用了一系列的竞争机制,营造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竞争和挑战中自主投入学习,找到了存在感、获得了幸福感,成就了的课堂精彩。?
        我班有54个人,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以及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我把54名同学分成9个小组,每组正好6个人。根据数学成绩的高低排出1-6号,无论是提问、板演、讨论、布置作业都非常省心。
        主要说一下生生竞争,根据不同问题的需要,需要学生板演时,要叫每个小组的同一号,这样他们同样水平的进行公平竞争,做对的,几号就加几分,如4号板演做对的就加4分;还有的时候采取小组推荐的办法,为了小组的利益着想,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争先恐后地学,这样小组的得分才能更高。对每一次考试后,试卷讲评课我都特别省心,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会的主动问,会的积极讲,小组内讨论的异常激烈,不会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再进行组间讨论,把会的划去,最后只剩下少数需要讲的问题。这时候是同学们最活跃的时候,“毛遂自荐来讲题”每一个题,自动报名,选出两个以上的同学讲解,评出“最佳小老师”。
        竞争意识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习主人” 的身份得以充分体现。
        数学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带给学生深刻印经历与体验的教学,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活动、展示机会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思路敏捷、茅塞顿开,他们一旦爱上了数学,享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培养,才能徜佯于数学的殿堂,开启数学的探究之旅!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康雅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