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本文从细心捕捉教材让教师的教学生活起来和精心设计教法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起来两方面对数学生活化作一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同时,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本文就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生活化”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细心捕捉素材——让教师的教学“生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尝试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操作。
根据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北师大版本)第九册至第十册课本和(人教版)第十一册至十二册教材进行分析,教学时安排以下内容进行操作研究。
第九册
1、搜集一张发票,进行观察,说一说发票的填写方法,并根据要求填写发票。
2、小组合作:先目测和步测一块土地中所需要的数据,进行面积估计,然后测量出需要的数据,计算出面积。
第十册
1、动手拆一拆废弃的纸包装盒(长方体或立方体),测量你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2、调查生活中体积大约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并进行记录。
3、找几件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物体,先估计其体积,再量出你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其体积,看看估计得如何。
第十一册
1、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一次种子发芽实验(以50粒种子为宜),并计算种子的发芽率。(或和家长一起去一次碾米的地方,记录其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出米率,或调查计算出油率等其他)
2、调查一次附近商店的促销方法,并分析这些促销方法究竟有什么优惠。你在选择的时候该如何处理。
3、和父母亲一起存一次钱,并记录存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调查银行中最近的利率表,并和父母一起设计一个家庭存钱方案。
4、动手剪3个或3个以上的圆形,测量它的半径、直径。并用自己的方法测出它的周长,作好记录。
5、剪一个圆,把它剪一剪,拼一拼我们学过的图形,想一想圆与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圆形的,它有什么作用。
6、用杆子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可以几人合作),计算一下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几个人的手臂拉起来围在边上,测出每个人所拉长度,求出周长。然后几个人拉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计算面积。发现了什么?
第十二册
1、找一个能拆开的圆柱形容器(如薯片罐),观察它的特征,拆一拆它的包装纸,测量并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2、观察市场上的听装可口可乐,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一下每听的容量和容器的表面积,并分析可口可乐的包装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在你周围的农户家里(或自己家里)的盛谷容器的容量大小,并调查盛谷的质量,并算一算每立方米的稻谷质量,与书本上说的基本相符吗?
4、收集一张统计表和一幅统计图,并分析你能得到的结论。
5、测量学校操场中你所需要的数据,用合适的比例画出平面图。(必须包含操扬、池塘、一两个花坛)。
6、在家长的协助下观察一瓶农药的配制比例和方法,并把家长在配制过程中的方法和有关数据记录下来,进行计算分析,交流你的发现。
每一次活动内容要求:
(1)准备阶段:课前及时布置活动的内容与要求。
(2)研究阶段:及时做好记录,包括:时间、内容、目的、过程、所需要的数据、作用与体会。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记录格式。
(3)反馈阶段:对每一次活动的内容进行反馈,主要是探讨活动的目的、过程、作用,增强生活化探究。
以“观察市场上的听装可口可乐,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一下每听的容量和容器的表面积,并分析可口可乐的包装方法”为例谈谈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布置任务,明确要求。
(2)研究阶段: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记录填写下表。
“可口可乐”数学知识调查表
(3)反馈阶段:交流分为三项内容:第一是研究的方法与过程的交流,第二是从数学的计算整理中得出的结论与发现,第三是感到困感与困难的地方。
二、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起来
(一)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来长方体的盒子,给长方体做一件精美的外衣,看看哪一组同学在用料最少的情况下做得又快又好。在学生动手做之后,我问学生你们刚才是对长方体的哪个部分进行包装,从而引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面积。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
(二)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特别是高年级数学的抽象化,教师在教学时,更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表是笑笑家2007年前几个月用水情况统计表:
(1)先估计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然后再计算;
(2)请你预测6月份用水量。
根据第(1)题的解答,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到6月份天气变热,天天洗澡,洗衣服,喝水等,使用水量增多,6月份用水应在30多吨。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三)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从小学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一开课就检查学生课前在生活中找的百分数,让他们说说在哪儿找到的,百分数又是怎么说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百分数又说明了什么呢?于是引出在学校足球比赛中,如果你是教练我们班该派谁出去罚点球:A同学罚了20次点球,罚中18次。B同学罚点球10次,罚中7次。C同学罚点球25次,罚中21次。以罚点球为导线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
同学们没想到教练选选手竟然就用到了刚学到的数学知识,不禁为数学的魅力所折服,都暗暗下决心,今后要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接轨。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设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文献参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李美娴《小学数学生活化》
王香莲刘法建《开放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