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惠 杜东卉
云南艺术学院 昆明 650500
【摘 要】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目标,是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高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相关教育政策,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在“三全育人”视阈下,理性审思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重维度、剖析现实困境、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切实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探寻育人创新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 三全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目标,是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高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相关教育政策,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在“三全育人”视阈下,理性审思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重维度、剖析现实困境、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切实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探寻育人创新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实效性。
一、探本溯源:剖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员参与不够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员参与意识不足,主体缺位比较明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等所谓的专业人员,而党政领导、专业教师、班主任等等的参与程度呈现不足状态。之所以如此,主要的缘由在于对“全员育人”理解的不到位。而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循环层面的社会和家庭教育主体,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育人的主体供给和需求之间匹配度欠佳,难以形成合力达到共振。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层断裂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和变化,要求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性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程性展现不足、缺乏连贯性,未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思想与心理需求设置相应的教育及服务内容和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凸显出分层断裂现象。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一维单调
全方位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空间角度,要求打造立体多维教育空间,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育人目的。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运用上仍然没有脱离一维单调的桎梏,立体多维性缺乏,全方位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二、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探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一)保障主渠道与微循环通畅,实现全员育人
全员,是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界定,侧重于育人主体人员力量的调配,可以通过打造一支全员参与的工作队伍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扩大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参与范围。全员育人模式下,积极鼓励包括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无论身处哪个工作岗位承担何种工作职能,都肩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直接或间接参与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全员育人作用。
二是,利用各种理论与实践学习机会,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一方面,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小细胞,浸入教书、管理、服务等每一个环节,继而形成一个个细胞裂变持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潜移默化发挥育人作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的理论及科研能力提升。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发展。当然,主渠道畅通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循环的作用,家庭和社会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必须参与其中,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家校联系沟通制度与实施规范,涉及学生、学习、思想、心理、身体等学业和健康相关问题,都会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例如:某某同学,由于长期精神压抑,导致了成绩下降、人际关系敏感,经辅导员多次与其父母有效沟通之后,取得了她父母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为该同学办理了休学手续就医治疗,避免了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清除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盲区断点,实现全程育人
全程,主要是从时间周期上进行界定,针对的是育人过程,强调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以艺术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归,自觉遵守艺术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成长规律,清除盲区断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到所有工作环节中,全程跟进,实现全程育人。一是确保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周期上的延续性。例如:新生入学教育、分专业、工作室的选择、毕业典礼、学生毕业后,就业信息定期追踪回访,了解其社会适应及身心健康状况等等。
二是确保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上的阶段性。深刻认识和把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固有的、必然的、本质性规律,确保全程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住艺术类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节点,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技巧的使用开始分阶段、分环节、分层次、分年龄、分重点体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元素。例如:针对大一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的导向教育,引导他们爱上自己的大学、校园、同学、老师,给亲写一封亲笔信表达爱意等等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脱离心理断乳期。进入大二,渐渐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心理处于新鲜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品牌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模拟实践平台,厘清自身实力与梦想实现之间的距离,继而为自己设计精准合理的追梦方案等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程性要求我们关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规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和谐衔接、纵向贯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阶段各环节。借助资助工作平台,帮助求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同学完成学业,并在资助全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子。高度重视艺术类大学生资助工作,把困难学生认定、三类学生管理、学生奖、助、贷、勤、免工作,作为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云艺美院APP公众号、公告栏、微信群、QQ群等,把握新生入学报道、开学典礼、入学教育、评奖评优等时机密集进行资助政策宣传;关注贫困生身心健康、学业生活状况,节假日期间给予节日问候和安全提醒,做到三类学生每学期宿舍走访和家校联系全覆盖;详细了解贫困生学习生活中的状况和困难,有的放矢地精细化开展资助工作;在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讲座、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文体活动等方面给予倾斜,并发挥各类活动的载体作用,贯穿入党知识培训、应征入伍宣传、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学业指导等,实现资助育人。
(三)打造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维空间,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主要是从立体化多维教育空间展开。一是充分利用传统物理空间和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挖掘图书馆、报告厅、实验楼、宿舍、食堂、运动场、等传统物理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并加以合理利用;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依托学生干部素质拓展、主题绘画作品展、毕业生典礼、暑期“三下乡” 美化乡村系列墙绘活动、男女生宿舍开展学生党员活动室创建及活动、学校运动会、篮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歌手大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寓教育于各类校园活动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
二是搭建网络媒体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已有多媒体线上教学空间、线上慕课,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根据需要,随时翻阅学习各类知识,掌握绘画技巧与方法;注重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强化对多媒体平台的管理使用,通过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传统物理空间、网络媒体空间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多维统一,“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育人力量的整合,形成持久的、强大的育人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三、结语
回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脉络,历经多重观念交锋与理念更迭,透过工作困境的实质,初步探寻出一条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创新路径。当然,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并非一蹴即至,措施计划落实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类力所不逮的图景,如何调整全员育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度,增强学校层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认知与认同,为这支队伍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长平台,让他们真正获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永涛.融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8):91-92.
[2]张霞.“互联网+”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4):31-32.
[3]张芳芳.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以首批9个全国艺术类样板支部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6):69-73
作者简介:黄惠(1984—),女,云南普洱人。云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云南艺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新时代艺术类高校党支部组织力提升与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KYJJ01。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资助《云南艺术学院思政课与艺术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KYJJ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