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实验小学256500
摘要:数学练习的主要价值就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学习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小学数学练习需要注重体现课程价值,避免学生厌烦知识,以趣味性和开放性作为练习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本文从小学数学练习趣味性和开放性的基本要求入手,具体分析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趣味性和开放性的手段,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趣味性;开放性
前言:
传统的小学数学练习,更多的是选择“题海战术”,同一个类型题反复做,或者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课后习题就作为练习题,小学生往往将练习题作为不得不完成的“负担”,并没有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这样小学生很难主动的去学习。重视小学生的主题地位,探索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全面的参与其中,提高其实践能力。
1.小学数学练习趣味性和开放性的基本要求
结合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特点的认知来看,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数学是需要一直计算的学科,知识较为单调,而且难度较高。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较大,如果对待一样事物兴趣较高,那么受到好奇心的影响,会主动的去进行探索。但是反复的循环,会让小学生感觉枯燥,丧失学习的乐趣。同样,在教学中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方能让教学内容进一步的开放,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为了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只能不断的重复,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按照模板模仿,考试是取得高分数,学生在学习中,很难主动参与其中,所有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不是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过程。
2.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趣味性的建议
2.1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生最初对数学科目感兴趣,主要原因还是对新鲜事物的喜欢,但是随着教学的推进,数学知识也会呈现出一定的抽象性,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大量重复的练习题,更加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保证其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四边形》时,可以将其和之前学习过的《角的初步认识》以及《认识物体和图形》相结合,以此作为引入,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好四边形纸板和三角形的纸板,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然后夹在课本中,在练习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来玩“猜一猜”的游戏,教师将制作的纸板漏出一个角,让学生猜是什么,先看一个角是直角,然后表扬学生,下一次露出两个边,有的学生会说是三角形,这时教师再拿出真个纸板,发现不是三角形,而是一个四边形,这样通过这一练习,初步认识四边形。最后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差别,让学生总结规律,分析怎么求得四边形的周长,除了四个边相加之外,还有哪种手段可以简化计算过程。通过这一操作,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一起去分析四边形的组成以及周长的求得规律,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参与其中,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
2.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最初接触数学,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选择有趣的教学形式,避免学习过程单调乏味,尤其是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其思维发展,这样也会有很多学生只会按照教师规定的模式思考,无法跳出思维框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给出一个长方形的纸板,让学生自己裁剪,剪出指定面积三角形,一共能剪出多少个,有多少种方案,学生可以发散思维,思考出多种解决方案,无论是书面计算结果,还是实际裁剪的三角形,或者是语言描述,都可以作为解决方案。
这种发散思维练习,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全身心投入其中,给出多种解决方案。
2.3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选择有趣的练习课程,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缓解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对练习课程充满信息,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在练习中主动的去思考。例如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题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剪刀去剪绳子,确定绳子长度之后,将其变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比为3∶2∶4,然后按照学习的内容来计算边长,最后给出一个边长长度和各边长的长度比,让学生求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既能让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也能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按照练习题的要求去思考,练习的过程大脑和双手都参与其中,对于比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也能在知识的融合中构建全新知识架构。
3.提高小学数学练习开放性的建议
3.1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传统的数学练习中,教师经常都是按照教案的设定,确定普遍的练习方案,教案的设定科学性毋庸置疑,这是众多专家的智慧精华,适合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和能力,不过这一方案只是适合学生的平均水平,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无法满足现有的练习任务,而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却又无法完成练习任务。长此以往,数学练习不会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方式,二是成为了学生的阻碍。针对这一情况,在小学数学练习中,一定要注重练习的开放性,从教材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定不同的数学练习。例如在学生《圆锥》时,对其进行基本的认知,可以在练习题上,设定不同的题目,①标记圆锥各部分名称;②圆锥的底面、侧面展开分别是什么;③圆锥的高怎么确定;④找出近似圆锥的物体;⑤圆锥是以什么为轴旋转得出的。确定不同的题目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完成不同数量的题目,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①、②题即可;基础较好的学生,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完成,中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3-5题。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并且尊重这一差异,数学练习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又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适宜,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展现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3.2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知识只有在实际中加以应用,才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也能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不断学习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满足感。小学数学的练习也正是满足了这一目标,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练习,吸引小学生主动去学习,然后学习到教材上的知识之后再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更加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不是学某一方面的知识只能应用在特定的层面上,而是可以开放性的处理知识,按照个人需求,设计相应的练习。例如在学习基本的《位置》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位置和方向,可以按照教室中课桌的分布,类比为城市的不同巷道,然后不同点的学生可以扮演成为不同的建筑物,包括动物园、公园、商场、家、学校、玩具店、书店等等,指定一名学生站在固定位置,指出不同的建筑物位于学生的哪个方向,这样通过练习,让学生准确和熟练的分辨不同的方向。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练习对于教师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衡量手段,而对于学生来说,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的过程,数学练习的布置要保证其趣味性和开放性,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小学数学教师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练习题多一些趣味性和开放性,避免过于枯燥乏味,或者是禁锢学生的思想,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喜梅,李银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27.
[2]何小华.数学课堂分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策略[J].名师在线,2018(16):22-23.
[3]朱成水.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