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王戈
[导读] 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物理一直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的学科
        王戈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  
        摘要: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物理一直是一门学习难度较高的学科,很难在日常课堂学习中精准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并完成物理学原理的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无数高中物理教师就此展开了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的教学探索,希望学生能通过合理的教学实践探索驶入物理学习的快车道,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体验中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课堂探究的积极性,进而在促进学生物理综合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途径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障碍;突破途径
引言
        物理是与现实生活关联性极大的一门学科,要想推动我国社会今后的有效发展,就必须要拥有大量的物理方面的人才来参与建设。高中是培养与物理有关人才的重要场所,强化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率。而物理作为一门理科类的学科,其会存在较多抽象性的知识以及概念,要想充分的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概念,就必须要要求学生自身能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一、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指从物理学的角度加强对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是综合、分析、抽象、推理层面的一种创造性学习。学生要学习高中物理知识,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观念,能够借助原理来解释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和实际问题,又可以利用一些物理规律来更好地服务生活。例如,大型桥梁通过引桥减小重力沿桥面的分力,有利于车辆的通行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推理中形成严谨的学科思维,结合具体问题有效形成清晰的认知。
二、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习态度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可以以主动学习的方式去学习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以及成长,并逐渐的培养成一种学习习惯,在今后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不断的调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得自身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也有一部分的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这种态度会逐渐滋生学生的懒惰心理,降低其使用自身思维去思考问题的频率,从而使得其思维能力长时间的不断有效的提高,由此严重的降低了学习的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要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法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地位,以此来转变其学习态度。
        (二)思维模式固定
        当下,部分教育者依然注重应试教育,重点关注学生的笔试成绩,习惯性的用大量的习题或者试卷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物理知识加强,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过于固定,不能灵活发散,不能自主进行物理知识的扩展研究,而是只关注于物理习题答案的追求,而不再重视解题思路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不会发散自己的思维,也不会利用抽象思维去解决问题,不能合理的利用所学到的物理基础知识进行思考,只会一味地套用大量习题进行问题解决,机械式的解出答案,严重影响到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障碍的突破途径
        (一)应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将教学内容设定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有三;首先它是以学生而非教师为中心,其次它是以任务而非教材为中心,最后它是以任务的完整践行过程而非课堂学习为中心。

通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一方面能够令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突显出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另一方面还能够令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发展,其中亦包括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机械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基于刻度尺、自由落体等方式完成相关数据的测量和分析任务。注意,教师在对学生分组时要合理,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虑到其个性与特长等,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挥出最大优势与价值;也不能使一个小组中的组员类型单一化、相近化,而要使每个小组中都包含不同个性与特长的学生;还应确保各小组的平均水平相近,以保证公平性。
        (二)指导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
        高中物理知识包含的内容很多,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多种物理知识之间的衔接明确,因此,老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深层理解,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积极养成,科学合理的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和融合。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结合课本上的教材,研究和了解透彻,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把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规划、总结和整理,组建大概的知识框架,方便学生理解和认知。比如在讲到“力”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摩擦力、弹力或重力进行融合,构建全面的思维导图,对力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和融合,并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行对比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和彻底的掌握力的知识,对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因此,老师就要做好指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的工作,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和融合,帮助学生统一进行分析和研究,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
        (三)创设良好情景
        创设良好情景的核心内容就是尽可能的创设出一种与教学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丰富的情景内容去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必要的教学道具去把课本中较为抽象的知识以及概念转变为实际物品,通过操作演示实际物品来达到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或者是概念的目的,在感官层面上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其在想象思维能力水平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其次是需要注意该教学方法要让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官感受,并注意在情境中留下一些意外因素,通过这些意外因素来触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保持高强度的思维活力,让其能够通过动脑思考来发现一些有效的问题解决线索,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四)依托实验探究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课堂引导学生展开一些实验探究,同时,还可以立足课堂,让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实验,这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学思维的角度出发,制定实验流程和计划,亲自参与到实验过程之中,通过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处理等,形成科学严谨的观点。教师要结合实验过程中学生暴露的一些问题,引导其有效反思和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是每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使命。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应从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思维导图实等角度展开授课,确保学生能在日常学习中形成物理学科素养,突破思维障碍,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开强.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20(84):131-132.
[2]张永福.例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智力,2020(27):75-76.
[3]沈榴.探析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考,2020(34):46+48.
[4]刘以明.物理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途径分析[J].天工,2019(04):81.
[5]杨志坤.高中物理教学中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途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9(08):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