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中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 李均立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李均立
[导读] 小学数学思维的运用可以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帮助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快速地分析题意,归纳知识点,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河北省石家庄市阳光小学 李均立

摘要:小学数学思维的运用可以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帮助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快速地分析题意,归纳知识点,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在每一节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尊重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性,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基于此,笔者谈一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特点及意义,并详细阐述“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特点及意义
        (一)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快速解题
        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思维不受任何局限。学生在面对一些数学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对于数学问题能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解答。如在面对同一图形求面积的数学问题时,有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答案,有的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获取答案,有的学生则通过空间想象进行推理……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同样还体现在能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做到知识迁移,将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数学定理、规律,促进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快速启动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使得数学问题的解答呈现多样化,一题多解,一问多思,从而帮助小学生快速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效率。
        (二)数学思维的综合性促进学生理解并挖掘数学本质
        小学数学涉及数学的综合运算、简单几何、统计分析等内容,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双重特点,对于刚步入系统性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数学思维中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在数学知识的深刻性理解和掌握上,往往具备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理论的本质内容,促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所以,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的内在联系,全面认识和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做到全面分析、概括,进而发挥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三)数学思维的批判性促进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简单而言,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学生能够针对数学知识、数学规律、数学问题提出质疑,“质疑”意味着小学生在依据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纠错、检验,是小学生数学探究精神的源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喜欢提出疑惑、质疑的小学生,批判性数学思维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也更为专注,上课时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最高涨,兴趣最大,学生的数学创造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的批判性能促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刻的探究,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一)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性数学思维。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创设的教学情境联系起来,方便学生理解,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应用。而情境的创设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音像、影像等展示一些数学内容,也可以利用一些教学道具设计学习场景,让学生通过眼、手、耳获得实践感受,激发学生的“五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从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有效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批判性数学思维
        问题导学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通过思考学习数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问题中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示自己的疑惑,诱发学生的批判性数学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小学生数学求知欲的体现,是数学思维的训练营。教师在具体的问题中,多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挥主动学习意识,通过辩驳、分析问题,让学生陷入激烈的批判性数学思维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问题教学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达到良好的交流沟通,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特点,促使下次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合理性。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理论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将一些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化为具象的生活现象,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灵活地借助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进行举例,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进行验证,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并运用数学知识相关的术语表达生活现象。
        (四)组织拓展性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性数学思维
        拓展性的数学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主体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提升学生分析数学数据、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性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数学思维。数学活动是理论知识的延伸,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教学氛围,挖掘学生的数学个性、数学潜力,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释放,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结论
        通过设计教学情境、提出有效问题、联系实际生活、组织拓展性数学活动等具体措施,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灵活地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验证数学理论,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数学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彩萍.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浅析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03):21.
[2]沈国强.举一反三启智教育: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教育界,2020(03):8-9.
[3]常俊智.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45):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