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郑芬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郑芬
[导读]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人的数学知识储备和解题思路也较为欠缺,但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基础的掌握。在对教材进行深度学习之后也无法形成健全的数学知识框架和结构,就非常有可能导致后期数学教学无法深入开展。

平阳县萧江镇第二小学 郑芬

摘要: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人的数学知识储备和解题思路也较为欠缺,但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基础的掌握。在对教材进行深度学习之后也无法形成健全的数学知识框架和结构,就非常有可能导致后期数学教学无法深入开展。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如果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想,真正的理解整个知识内容的特点,就可以发挥单元结构化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能够形成亲密的关系,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新的知识框架和教学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理论。鉴于此,本文将会对小学数学的结构化教学调整做出深度剖析,且严谨的站在单元整体性分析构造的基础上来进行,仅供参考。
关键词:基于单元整体;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引言
        小学数学教材内的课程通常是以章节来进行区分,按照课时的要求来为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巩固和健全。但是这种分散化的教学体系可能会导致后期学生在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梳理过程中,产生较强的不确定性,无法从根本上掌握整个数学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只有当学生将知识框架总结起来之后,利用知识组合的方式来对各种知识进行简要的信息抽离和筛选,在循环往复的知识巩固中实现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知识关联化主要是指老师利用多种措施和框架结构来帮助学生进行碎片化知识的总结,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和串联化,实现整体的课程内容认知。
        一、关照“联”的统整,形成立体关联结构
        首先是在知识形成中感受元素的关联。在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明确知识元素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其结构,更好的进行学习,教师应立体地设计教学内容,使知识之间能够建立立体结构。比如学习圆的时候,其中圆心、半径、直径都是其中的元素,教师应使合理的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发现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可让学生画出几个圆进行观察,将圆纸片进行折叠观察,在其中学生能够分析圆的圆心以及直径,了解圆的圆心的概念以及直径的概念。其次是任务驱动方式的进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通过任务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和计算、推理,进而更好的理解知识。比如,在学习千克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使用实际的物品进行实验,感受不同千克的物品之间的差别,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对千克数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能够为之后的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最后是认知迁移问题解决中方法之间的关联,结合方法关联使学生将一个单元中的不同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形成单元方法策略结构。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进行运算,使学生理解单位不同的情况下不能直接计算,联系整数以及小数计算的知识,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掌握知识。



        二、基于“类”建构,展现单元整体结构
        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应当掌握知识连接点,将碎片化知识连接在一起,确保学生可以自己感悟学习内容,建立整体化结构思维。教师可以将教学单元内离散、断裂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确保知识呈现出整体结构与体系。例如在“分数”教学中,教师在梳理教材内容可知,分数教学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尽管一年级和二年级未学习分数,但是在连续减法和表内除法中涉及到相关知识。数学教材对于分数的意义编排具备层次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物体的几分之几相关内容;下册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概念。五年级下册学习分数意义与性质,能够统筹前面所学知识,为后续知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建立在已有认知基础和知识系统上,在建构知识时,可以形成方法结构,遵循学科整体性建构特点与内在逻辑。利用模块化与结构化重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方法结构。比如平行四边形是通过剪裁、移动和拼接,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与梯形均是由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接为平行四边形,以此展开公式推导。学生具备知识基础之后,能够形成方法结构,从而加强迁移能力与应用能力,有助于探索未知的数学世界。
        三、聚焦“变”实施,建立本质意义结构
        按照学科知识结构至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并非自然发生,而是要求有载体支持,此时可以选择多元表征作为载体。转变表征形式,能够对数学概念进行多元编码、多元理解、转换转译等,同时可以建立数学认知结构。将多元表征作为载体,数学学习外化过程为认知结构的可视化与外显化表现,可以应用新数学学习对象,以此展现出结构化学习的诉求。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学生的研究过程如下:第一,按照实际问题罗列出算式,对不同方法间的关系进行比较,举例验证自我发现;第二,画图理解自己发现的规律;第三,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从本质上看,乘法分配律对于学生来说,属于抽象化运算规律,教师应当让学生经历实物表征、图像表征、文字表征与符号表征,之后再完善自身认知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结构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人知识结构框架,满足当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还能够将各单元的知识要点和重难点内容以结构化的模式总结在一起。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方式时,必须将学生作为整个工作的重心,以学生的个人差异性和性格特点来进行学习方式的调整和教学模板的创新,实现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串联,并且以良好的知识框架带动思维发散能力以及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推动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知识和相关模板方式的可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俊华,吴玉国.基于单元整体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9):60-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