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对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启发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张旭丹
[导读]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每名幼儿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因此,教师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与幼儿共同交流、探讨,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浙江绍兴嵊州市黄泽镇中心幼儿园   张旭丹   312455

摘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每名幼儿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因此,教师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与幼儿共同交流、探讨,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考虑幼儿的个体特点,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幼儿美术活动存在的问题
        1. 美术活动缺乏创新
        当前,幼儿美术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活动形式的刻板和活动内容的乏味。我国的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辐射范围有限,部分偏远地区的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依旧是以文化课为主,过于重视幼儿的应试能力,忽视了美术活动的开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些学校的美术活动主要围绕基本的绘画形式展开,绘画内容大多由教师提前准备好,幼儿只能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激发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活动的审美价值不高
        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亲身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愉悦与美好。但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美术创作时,一方面,常常用“画得真棒”“颜色真好看”等鼓励幼儿,缺乏新意,幼儿难以从评价中获得关于审美价值的信息。对幼儿来说,这样的评价比较抽象,难以体现美术活动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幼儿,如“你的花朵为什么是黑色的”“有红色的云朵吗”等。从这个方面看,成人的思维定式阻碍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幼儿为主体的美术活动的审美价值难以得到体现。以幼儿美术画展为例,现今部分幼儿美术画展没有选出审美层次高、内涵丰富并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画作加以展示,而是选择展出一些晦涩难懂、色调阴暗的作品。这些幼儿美术画展的审美价值实际上是与幼儿美术活动的审美价值相悖的。
        3. 亲子参与融合较差
        幼儿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了依靠教师的组织,同时也依赖家长的配合。当前社会压力较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同时,部分家长不重视对幼儿美术素养的培养,只是将美术作为一种特长活动,以致亲子之间的交流较少。笔者发现,在一些美术活动中,部分家长让幼儿独自参与活动,缺乏对其的引导。加上幼儿园教师的数量较少,常常是一位教师带领一个甚至多个班级的幼儿,难以对每名学生作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家长、教师难以融入幼儿的美术活动,教学效果不佳。



        二、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1. 营造自由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
        “儿童的美术创作过程就是儿童以情感体验为先导,并调动各种感官参与的、对客观信息进行带有个性心理特征的艺术加工和创造的过程,是儿童把自己的不同经历、情感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意的过程。”每名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都不一样,所以个体的发展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会体现在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形成。它强调的是个性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教师应理解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且尝试与幼儿交流,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引导幼儿拓展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当辅助者即可。
        2. 活动内容丰富化与形式多样化
        幼儿美术活动属于造型艺术活动,能够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直观且形象,是较受幼儿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传授美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幼儿眼中的美术活动是丰富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从游戏的角度看,美术活动能够满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继发性需要。如,美术教师可以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蓝本预先创设情境,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在这种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幼儿的思维已经不再局限于动画片当中的画面,更多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发散思维,结合日常生活当中的亲身经历,完成更具个人特色的美术创作。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引入角色扮演的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提倡亲子共同参与美术活动
        美术是一种具有发散性、创新性的艺术形式。美术既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又是对日常生活的提炼与美化。因此,美术思维的创新与美术作品的创作源于日常生活,教师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将美术活动局限在教室或者活动室里。当幼儿有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日常生活内容作为美术创作的创新来源,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画下来,从而让幼儿发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教师不应局限于开展室内美术教学,还可以带领幼儿外出实践,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加强他们对真实事物的认识。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周围的花草树木、禽虫鸟兽身上获取灵感,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发散美术创造性思维,增强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优化美术创作。
        结语
        幼儿美术活动由于其活动主体年龄段的特殊性,近年来逐渐被大众熟知且重视,但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美术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及时与幼儿家长联系,合力增强幼儿美术活动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幼儿的美术创新意识、审美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幼儿的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明秀琴.如何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读写算,2019(04).
[2]胡佳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J].新智慧,2019(12).
[3]牛金琦.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J].人文之友,2019(03).
[4]马龙超.浅谈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