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叶嘉欢
[导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写作素养的培养。
        叶嘉欢
        东莞市水霖实验学校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写作素养的培养。语文是一种常用的交际工具,习作正是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学生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及观点的表达及文字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围绕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写作兴趣  情感   修改   习作教学有效性
一、培养写作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会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题目进行写作,然后教师对文章进行批改和写评语。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学生容易被固有的写作思维所限制,无法创造出自己最想表达的文章,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失去主动习作,热爱习作的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在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新课程标准》)明白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如果学生对于身边的一切有了想要去表达的欲望,并且会想办法为之努力。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对于小学写作,我们可以通过图片、直观动作或者视频的观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带学生一起出去室外,亲近大自然,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寻找写作灵感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事物之间存在着相同、相似、相反和相对等关系。写作前多角度地进行相应的联系和想象,不同事物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一个学生的灵感来源于他平时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当一个学生对于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就会萌生出创作的灵感。其实习作的灵感深藏于我们身边,只有细心的发现,我们才能更加灵敏察觉到生活的气息,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小学生因为生活经历不多,接触的人事过于简单,所以会让老师觉得他们很难有事可写。其实结果往往是相反的,正是因为小学生社会经历的简单纯真,他们才有更多的奇思妙想,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并且渴望去找寻自己疑惑的答案,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灵感”和“探索欲”。
三、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在一篇文章中就像是搭建房屋的建筑材料,没有它们的加入,房屋不可能构建成功,而文章也同样不可能完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认为此语在此处刚好用得好,无论文章的结构立意多么远大,若是没有足够的写作素材去支撑,文章也会变得乏乏无味。我们知道,平时需要重在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准备工作应该做在日常。很多教师也同样意识到要在平时中积累素材。所以教师会让学生自己自由摘抄句子词语,然后教师批改。在我看来,这样的方式对于习作的有效性来说过于欠缺了。因为这样积累的素材是零散的,而且没有一个很好的指导。在素材的积累选择上,我们可以学会分类积累的习惯。对于一些描写人、事、物等素材的积累,我们可以分开积累,让学生可以对于一些具体事物可以学会归纳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在每个周有规定的计划布置给学生,例如本周积累写人的素材,包括四字成语或者优美句子、名言警句、和古诗词等。
四、修改写作内容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从文章布局和立意来看,我们推敲字句和调换语序都离不开修改。
   (一)统揽全局,斟词酌句
        修改文章要统观全局,从全篇着眼。在我们修改文章时,先提醒学生要统筹全局,先把握文章的写作立意和写作意图,我们要明白自己要突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先要将文章的立意弄清楚,知道自己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才开始对于句子进行斟酌修改。对于一些语序错误,我们需要及时更正。在对于词语推敲方面,我们要仔细琢磨,坚持一个原则“让句子读起来生动活泼且感人”。就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句子中,诗人在针对“绿”这个字时也是同样进行了反复推敲琢磨才想出来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词语运用积累和运用。
   (二)增删改调,各得其所
        增就是增补,我们要让增加的内容与全篇内容是相连的,不可分开的。在此,我们增加的内容是为了更好的烘托文中内容,表达情感,我们要重视文中的立意,不可一蹴而就。删就是把繁杂多余的删掉,只要是与我们的观点不相符合的,表达重复的句子,我们应该要将其删除。调就是当语句次序不当,词语搭配不当或者语句的位置顺序不当时,我们要将其进行调整。我们要将句子做到各有其位,各得其所。教师此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病句,找出语病并且修改。在对于文章增减中,我们要遵从一个原则“增减有理”。每一处被我们修改的地方,我们都要做到遵从文章的立意,让我们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通顺。
   (三)逐段通读,宁缺勿乱
        我们要明白,每个段落的划分有应该有各自的含义。我们在进行文章修改时,我们除了要统筹文章的段落内容,还要整合段落内容。对于一些内容重复或者相似的段落,我们可以相互整合删减。在段落中,我们在进行文章创造时,应该要拿捏准确每个的段意是为了充当我们表达情感的作用。每个段落的设置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作为教师,在进行一节有效的习作课堂中,我们要在平时教学阅读文章中,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教授学生去揣摩文章作者这样设置段落的意图是什么。
五、注重写作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即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客观求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进行习作创造时,一定要真诚的求实于自己的内心,特别是在进行习作时,写下的每一个文字代表的是自己的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所以在小学语文习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抒发自己的情感,大胆且大方去写自己真实世界,因为最真实最朴素的句子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在习作有效性开展实施中,有些学生会存在情感经历较少,无法表述清楚的情况,或者在课堂中,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此是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我们不要去质疑学生的情感世界,应该带有一种认同赞许的态度去接受每一个孩子的情感,每一份情感都来源可贵,或许我们无法知晓学生还未成熟的情感表达背后的意思,但是无容置疑的是,我们帮助学生走出第一步,他们会收获到我们的尊重,从而构建学生健全的情感观。
    结语
        有效的习作课堂是依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写出独一无二的文章,是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我们在追求课堂习作的有效性时,要有一颗善于去发现生活美的一颗心,欣赏身边的一切事物,同时要具有一颗敢于表达的心。希望学生在真实的写作课堂中可以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情。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永丽.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18):118-1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4]张海艳.多措并举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20):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