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小学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期   作者:昭姗姗
[导读] 随着学生升入三年级,学生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学习内容增多了,知识难度增大了,学习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了,三年级的数学相比较一、二年级而言,识量和知识难度有了很大的跳跃和提高。
        昭姗姗
        惠民县何坊街道中心小学  251702
        【摘要】随着学生升入三年级,学生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学习内容增多了,知识难度增大了,学习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了,三年级的数学相比较一、二年级而言,识量和知识难度有了很大的跳跃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爱好,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真正的实现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三年级 有效教学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

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五、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他们学习的知识内容广泛了,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课程内容增加了,思维空间更丰富了。也就是说这个年级的学习已经不同于一二年级的那种单纯的接受性知识,更多的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应对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开始阶段也是一个重点阶段,这一转变尤其在数学学习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六、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七、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高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科学咨询,2021
        [2]魏鸿昌.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