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李佳玉
[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这门课程重在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和要求,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同时也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李佳玉
        佳木斯市立人学校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这门课程重在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和要求,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同时也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的一门学科。但目前很多初中生意识不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以至于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重视程度较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总结和探索问题的根源,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重要性  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学校中的课程教育一般都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现阶段看来,已经进入社会上的人认为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很多非常重要的知识,而这些内容是社会所不能教给我们的。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们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每次考试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学校进行学习和积累。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无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能够严格遵守道德底线。这门课程也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刻地学习法律知识、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从而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合理地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口头讲述的方法,即:讲授法。而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最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很多,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为了追求高分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知识要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知识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初中课堂本该具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仅仅停留于表面,无法理解知识所蕴含的道理,这样便难以灵活运用进而达到融会贯通。
3.教学设计不合理、不科学。
        部分教师由于任务量较大,一人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以致于对自己所带的班级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对学风和班风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全面。

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设计,尤其是对于某些课堂问题,都是按照自己预想的去设定,未能全面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能否回答该问题以及难易程度等,在实施课堂教学提问时出现“冷场”现象,就责怪学生不思考、溜号,这样的课堂效果一定不好。
4.缺乏对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资源的拓展。
        许多教师都能够认真学习新课标并钻研教学内容,但是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新闻时事、政策法规、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拓展不够,无法将教材以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降低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能够应对课堂当中学生千奇百怪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以应对多变的课堂。
2.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较为枯燥的理论性课程,也会让许多学生对其失去学习的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如,将现实情感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将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便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也是十分有用的,并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情感教学不仅是师生关系之间的纽带,更是学生与学习、生活的情感纽带,它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3.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树立起全新的、全面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观念,以此为指导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体系、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转变“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重点,学生为辅”的观念,要体现“生本”思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成为一名守法守纪的良好公民,保证初中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奠基阶段,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强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教育,对学生日后思维、理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深入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法治观念,都为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平.论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J].求知导刊,2016(08).
[2]王翠.中学政治课的创新及其困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
[3]裴云.中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5(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