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张倩雅
[导读]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张倩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文章指出应该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利用大数据来辅助高校舆情管理;同时应该积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做好学生和学校舆情信息的疏导员。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自媒体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已深深地扎根于大众的生活。随着这种影响的深入,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代大学生是大数据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他们对大数据更加敏感。因此,如何让大数据助力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术语介绍
        为了便于后文的阐述,本小节对文中涉及的几个关键性术语作简要介绍。
        (1)何谓自媒体?
        黄禹铭(2019)自媒体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WeMedia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WeMedia是普通群众通过数字技术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系后,了解如何提供和分享自己的事实和新闻的一种途径”,简而言之,就是公民用来发布他们亲眼所见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和其他在线社区等等。
        自媒体作为依靠互联网和移动数字技术崛起的信息传播手段,它已成为互联网大潮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自媒体不仅可以分享新闻和个人见解,同时还可以当作是一个巨大的社交媒介共享信息资源等,其正在一步步地变革人们的社交、学习甚至是支付方式。
        (2)网络舆情与高校网络舆情
        李晓燕(2019)网络舆情主要是指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对社会事件进行评价。 网络舆情主要体现在大众对一些突发事件反馈,表达自身见解和态度。网络舆情主体通常包含各类社会群体,而网络舆情客体则主要是被社会所关注的一些人或事。现实生活中的网络舆情异常复杂,网络舆情主体非常庞大,差异性极大,这些因素都使网络舆情充满复杂性。高校网络舆情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但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又赋予了其特殊的地位。
        高校网络舆情因其主体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所以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易发性、广泛性。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都使得该问题的处理显得格外迫切。通过对近五年相关文献的整理结合作者自身的学生管理经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媒介
        检测媒介的缺乏归根结底是对舆情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没有找到能够有效监测网络舆情的媒介或者途径。在此背景下,一旦出现舆情危机就会瞬间爆发,短时间难以控制。
        (2)缺乏网络舆情管理专业人才
        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情,往往能事半功倍。高校的舆情管理工作需要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人才负责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舆情预测、对外回应、舆论引导和舆情处置。但是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集合这些人才,也没有组成集中统一的协同工作体系,使高校无法在舆论初期及时掌握信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往往错失先机。
        (3)缺乏面向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安全教育
        当今社会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的信息往往失真并可能造成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对师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思想引导不足,甚至没有相应的培训或课程,导致高校师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认识到网络环境暗含的负面效应,往往会因为不经意的行为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作为大学生,他们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又有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而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广度又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渠道也非常之广,覆盖面极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研究已是迫在眉睫。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创新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问题,结合“高校网络舆情”这一特殊主体,除了常规的处理办法之外,更需要有创新型手段,尤其是能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高校自身优势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一)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欧阳佳佳(2019)指出大数据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多元路径。高校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监测网络舆论信息,分析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制定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办法;充分利用大数据海量信息的资源优势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和引导,对虚假信息进行披露。并根据大数据信息分析结果或预测事件发展趋势,帮助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选择最佳的处理办法妥善处理舆情危机。而作者所在的高校在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亦有着先天的优势,如何结合这些“数据优势”引导高校舆情管理,是本文着力探讨的要点。
        (1)快人一步——大数据助力舆情管理主体精准预测
        大数据最大的魅力始终在其“未卜先知”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平台的预警机制,能够对潜在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和预测,使高校舆情管理者真正走在舆情的前面。依托大数据平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不再束手无策,而是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网络舆情工作中去,通过大数据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预测出所有的可能性并以此为根据制定应对方案,进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处理和解决危机。
        (2)协同高效——大数据助力舆情管理主体协同联动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和持续性的工作,高效网络舆情往往会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各个利益相关者在舆情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舆情呈现发展快,涉及面广的特点,单靠一个部分或几个部门很难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精准防控,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最显著的特点是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了充分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机遇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各个管理部分可以在同一个媒介几乎同时部署相应的行动,真正实现舆情的精准防控。
        (二)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媒介作用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高校舆情治理中的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14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提出辅导员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敏锐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自媒体时代,虚拟社区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现实交际的可贵。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利用好作为学生与学校桥梁媒介的身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郑青青(2019)指出辅导员应该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线上线下,做好学生日常动态的关注者;人机相辅,充当学校舆情动态的监测者;言传身教,担任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者;上传下达,扮演学校管理政策的传话者;扩大声音,成为学生意见领袖的培养者;随机应变,承担学校突发舆情的引导者。
四、结语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面对社会舆情信息,高校如果缺乏应对经验,可能陷于被动。作为高校舆情处理应对的主体,一方面需要对国内高校舆情现状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符合自身优势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面,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高校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争做高校舆情的引领者而不是“消防员”。
        
参考文献
[1]班秀萍等.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创新[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2]何欣蕾,王保华.治理视角下的教育舆情研究: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2015(1).
[3]黄禹铭.论自媒体传播中所存在的版权问题[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4]刘振琍,刘毅.高校教育舆情研究论略:热点、问题与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2014(2).
[5]欧阳佳佳.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19(2).
[6]赵娟.论网络舆情下的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J].读与写杂志,2019(6).



作者简介:
姓名 :张倩雅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870918  民族::汉  籍贯:皖
现任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职称:助教  学位/学历:硕士
研究的方向:从事学生管理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工作。
课题基金(要有编号):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94206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942065)
作者简介:张倩雅(1987-),女,汉族,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