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做人——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欧文欢
[导读] 作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育人任务。
        欧文欢
        广东省新兴县翔顺实验学校    527400
        摘要:作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育人任务。在作文起步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培养人、塑造健全的人格融于作文教学中,在学习、生活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提升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  作文  教学  情操  审美  读书  表达
        
        俗话说: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直接来源于作者的内心,是作者真情在流露。作文课是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又兼有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具有强烈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因此作文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育人任务。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把培养人、塑造健全的人格融于作文教学中,这对于学生克服不怕作文,不为作文头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要学作文,先学做人
        “做人”指在学习、生活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手写我心”,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健康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好作文。要学生养成表里一致的良好习惯,必须明确为什么而写,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内容要具体,不写空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写假话;注意用词造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要教育学生在作文中反映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要努力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有时候,学生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不敢或不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这会让教育比较无奈。我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教育实例:在小学作文《我的理想》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的理想是长大以后当一名大贪官,因为贪官通常可以不劳而获,而且有享之不尽的物质财富。”这件事马上在网上广为流传,许多人对当今的教育加以评击。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学生没有想法吗?难道家长没有想法吗?以后又有哪个学生会说此类真话呢?因为社会教育他们:“有些消息是不可以知道的,有些话是不可以乱说的。”其实,那个学生敢写真话并没有错,教师改到这样的作文,切忌小题大做,更不要把文章公示或放到网络上,应该及时教育该生,贪官的不劳而获只是暂时的,他们最后的下场通常都比较可悲,“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我想,学生从写作中学会了明辨是非,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锻炼了的是文笔,成长了的是心灵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里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的就是自己的思维过程。作文需要用心思考,还要想得周到、具体、深刻,写出来的文章质量才会高。离开个人的思考,就谈不上作文,因此老师要教育学生,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每次作文,都要学生养成先想后写的好习惯。每次动笔作文,要求学生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其次要选好题材,言之有物;然后把握中心,言之有理;接着还要编好提纲,言之有序。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想好再说——先说再写”、三思而后行的好习惯。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社会心目中,作文就是一个学生的写作水平,甚至是一个学生的读书水平。

南宋朱熹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写的就是读书时的心得体会,蕴含着一个哲理:人只有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头脑才能保持清新,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
        一个学生在写《我爱家乡的藏佛坑》一文时感到很烦,因为她唯一只去过一次藏佛坑,但那一次也是跑马观花,实在写不出真情实感,更想象不出藏佛坑的具体景色。最后,只好找作文选摘抄了一些描写花草树木的好词佳句,再穿插一些自己对藏佛坑喜欢之类的话语,这篇作文就算是“凑”成了。为什么学生作文时经常感到“语塞”?“只去过一次藏佛坑”是材料积累问题,“跑马观花”是主观原因,不注意观察,熟视无睹,写起文章来,只能“拼凑”了。作文离不开材料,而丰富的材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有经验、有见识,才能有思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能说会道,心口一致
        说话也是一种能力,就是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的能力。今日社会,人们交际频繁,口语的使用必须简单明快, “能说会道” 不仅有利于提高作文水平,更利于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他们养成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感情地说话的好习惯。
        其实,一个学生能写好一篇作文,绝不是两节作文课就能轻易练成。我们可以尝试在两节作文课上,不要学生非得交出一篇作文,而主要通过这两节课激发学生脑子里有利于写作的有利因素,让学生充分地想、说、听、评,开发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如此重火候锻炼学生作文的“内功”,不但解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许多作文的小问题也逐渐迎刃而解了。
        教师在指导学生说的时候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典型较强的文章,要让大家讨论,通过互相探讨提高共识、提炼规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视野,让学生享受习作课中获得的成功愉悦。以下步骤,可供参照:(一)让学生自己说。可以先进行小组互相合作,再推荐代表在班上说,也可以直接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说出来,这种做法很有真情实感,避免了空话假话。刚开始时也许会说得比较笼统,口头禅、语病也比较多,但老师不要挫伤其热情,尽量多鼓励。说完之后老师可以让大家找出优点和不足。(二)老师说。教师可以留一些情节上的空白给学生,学生听完后,迅速把握中心和故事情节,理清头绪复述一遍,最后才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就灵活地把听、说、写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了。
        四、细心修改,成就美文
        教师收上学生的作文后,往往要花费较大的时间精力去批改,而学生并不一定认真琢磨老师的批改、评语,有的甚至只看一下分数就合上作文本。其实,这种模式是可以改变的,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且逐渐养成习惯。让学生把细心检查的习惯融入作文修改中,自会成就美文。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文离不开修改这一环,反复修改才能产生好文章,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初学修改作文的学生,应当降低要求,只作某些方面的修改,如字词的修改,病句的修改,某一段落的修改,再达到全面修改的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多读、多向别人请教,对照作文增、删、调、换。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到修改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这对于快速提高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受到先进思想的感染,动人事迹的激励,秀丽风光的陶冶以及社会积极或阴暗面的触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自己表里如一、勤于积累、善于思考、细心检查的好习惯的过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既要练其文,又要动其情,更要育其人。教师要把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循循善诱、作文育人,好文章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