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谢安金
[导读] 时空观念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必需观念之一。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一线教师愈发关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时空观念。
        谢安金
        榆林市第三中学  719000
        摘要:时空观念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必需观念之一。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一线教师愈发关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时空观念。基于此种情况,一线教师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其中时空元素,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时空结构,以此实现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 应用策略
引言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对史料的理解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能够描述好历史进程,就要善于引导其从时间和空间出发,在关联对应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史实。基于此,本文对时空观念高中历史教学应用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一、时空观念内涵解读
        时空观念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有机结合,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历史意识和思维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可以有效促使其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进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仅可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框架,还可以养成历史全局观,提高对历史相关史实的记忆、理解能力。
二、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时空情境,培养时空意识
        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不仅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培养时空意识。例如,教学《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历史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我国近现代以来习俗以及物质生活方面的变化,认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回顾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时空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视频展示,播放服饰的三大阶段,如: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的情境,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和旧式);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到十届三中全会,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世界接轨,服饰从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服饰层出不穷。教师通过直观时空情境的展示,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件中播放不同服饰,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大概时期,开展“与时空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谈谈所选服装反映的时代、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人们心理变化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随后按照同样的方式,对饮食、住、行等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在直观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将学生放置于一个真实的情境,创优教学环境,提高时空观念素养。
        (二)引导学生编制历史大事年表或时间轴
        学习历史要重视时间和空间的记忆,这被有些学生认为是最难的问题,其实,历史的时间和空间都存在联系,因此,不是孤立地记住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专题史人手,长时段着眼,上升到历史意义的层面,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进行中外历史的横纵对比,编制历史大事年表或时间轴,引导学生运用时间术语概括和说明史实,理清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起到直观有效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历史地图,把握时代特征
        历史就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一种记录。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教师要善于结合历史地图,在对应地图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明晰地理位置与对应时间和空间的历史内容,让学生能够辨析历史知识点,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历史术语表达历史事件,作出客观的解释,提高历史理解、认识时代特征的能力。

例如,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能够将其放置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并进行客观解释,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时空观念素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介绍一张50元面额的英镑,在英镑的背面有马修·博尔顿和詹姆斯·瓦特,由此引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为其展示工业革命地域范围扩展图、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贸易路线图,在地图直观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从经济运行范围的扩展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其发展历程。最后在反思工业革命教学阶段,进行时空连线,结合如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让学生思考:“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问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我们如何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从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有利于提高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同时,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从而发挥历史学习的价值,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习更高效。
        (四)运用思维导图概括史事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耑要充分利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历史事件,促使学生了解其发展悄况,同时可以将这些事件利用思维导图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例如,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历史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以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在教学时,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教师可以绘制思维导图,将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和对应的人物、观点进行有机整合,在梳理知识脉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这一历史内容的理解,如:可以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核心,以主要学派和儒家思想、百家争鸣为分支,在主要学派中以儒家和道家、法家、墨家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主要学派对应其代表人物,如“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等,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主要流派对应人物,就任务的核心思想进行阐述分析。
        (五)重视转型时期历史的学习
        转型时期的历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中外特定转型时期里,因为特定时间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特别是高考复习中,探究转型时期的历史是教学的重点。比如复习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50、60年代到20世纪20、30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请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观点,自拟论题说明。这样的训练,可使学生理解把握近代中国的转型特征及与世界发展的关系,这里包括了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学会合理地论述和说明。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与热议,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科书内容,分别利用历史时间轴、历史时空结构、历史地图等不同的工具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时空观念。
参考文献
[1]陈新红.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34):76-77.
[2]罗开祥.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策略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0):3-4.
[3]王希.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28):71-72.
[4]曹娟.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0(25):80-81.
[5]杨晓峰.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有效方法[J].求知导刊,2020(34):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