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蔚沁
上海市宝山区 大场镇小学 200436
摘要:“行”与“知”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早有正确的见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举了相当的例子进行举证: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雪是冷的。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这一切例子,看来通俗,易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似乎在大家心里也已经是千真万确了。然而,用该思想去验证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
关键词:教育 问题 教学
一、在素质教育中,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知不行。所以嘴里讲,耳朵听,而所行所为却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就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而言,教学生洗刷自己的小物品,例洗鞋子,大多数教师课堂上只是按步骤一步一步演示洗鞋子的过程,意在通过让学生看、听来达到会的目的;更有甚者,真的是纸上谈兵,连演示也省略了。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中,要求初步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体做法呢,我们上课时过多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顺着老师意思去思考,去“知”,事实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具体独立去动口、动手、动脑这个“行”的过程中习得的。只有给学生以时间与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才能有助于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行”“知”位置颠倒在教育教学中的弊端。陶行知先生认为天下最经济的事无过于那种亲知之取得,亲知也即亲身得来的,是从“行”中得来的。他否认了阳明先生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事实确实如此,一群学生在接到题目《I got it 》后,刷刷动笔后完成了作业。老师观其题材,无非是I have learned to be a paper worker,learned to draw, learned to sweep the floor and so on……倒是按要求写出了真实感受,但内容大同小异。老师就启发他们深入生活,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学生经过引导,苦思冥想后,倒也完成了作文。这一次内容丰富了:什么I have learned to skate,learned to fry the eggs, learned to ride a bicycle and learned to swim……内容及词汇量多样化,展示学生个性,完成了教学目标了。老师当然高兴。然而,事后问及有些学生,你们会吗?部分学生直要摇头,解释道没什么好写,只能看作文选编一样。
试想,有些学生平时无暇去接触的技能,没穿过溜冰鞋,没煎过荷包蛋,没骑过自行车……他们没有“行”,怎么来“知”,没有“知”,又何来感受,怎么知道做事的过程。
其实教育工作中何尝没有这样的做法,少先队大队部布置争章工作,在规定时间(一个月或两个月)内进行明确要求,操练,争章。然而又有多少学生能得到争章练习。例争小主持章,学生根本没有做小主持的经历,老师也不创设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到时候也能评出不少小主持章获得者,那些学生还被要求写出“争章心得”,贴入“争章乐园”,真是难为了那些学生,没有尝过糖滋味,却被告知是甜的,而大说糖是如何如何甜,这样争得的章有何意义,这种做法与争章活动的初衷相饽。
三、先行后知,承认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
其实,持这种观念的又何止陶行知先生。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显然这里的结果就是所获的知识,而后半句则强调了要在亲自参与,去做了以后去获得知识,在这里,他强调了获得知识的途径的重要性。
两位教育家虽然提法不同,但见解却是一致的,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其实,有不少教师已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挑战。在不少课题研究中,教师都已充分意识到了“学做”合一,学生要学到知识,非亲自动手做一做。例:有老师上余秋雨的“腊梅”,他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美术的特长,在业余时间画一幅心目中的腊梅或用剪贴画的形式粘贴腊梅图,并附上一些文字说明。然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推选好的作品、文字说明在班中进行交流,接着再进入课文学习,找找学生眼中的腊梅与余秋雨先生眼中腊梅之间的区别。从而引出了文章的意境美。而这意境美,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动动手去做一做,再来学习。这样做到先行而后知。
无独有偶,一位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上了一堂关于世界杯足球赛的作文课,课前组织了全班学生观看了中国队与哥斯达黎加的比赛实况,在屏幕前让学生亲身感悟赛场的气氛,球员的场上表现,观众的态度举止。有了这一切,学生的评说滔滔不绝,有对整场比赛双方实力做评价的;有对裁判说的话;有对双方队员的鼓励;有对某一进球作分析的;还有对赛场气氛的感悟;甚至还有学生对中国足球现状及未来都敢作一下分析、展望。显而易见,“知”从何来?还不是先有“行”,有了“行”作铺垫,让他们再作文有关世界杯的内容,不是有话可说了吗?
综观以上的三种情况,显然只有“先知后行”,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才是正确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思想,真是精辟,作为我们教师,应充分对此加以认识,将之渗透进自己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