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 陈渭辉
[导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陈渭辉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还授人以欲。文章提出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前研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提出问题我解决问题能力、设计课后延伸活动等方法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指出了在“研学后教”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  研学后教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真正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果。而“研学后教”课堂改革要求改变课堂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核心理念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还授人以欲。那在“研学后教”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研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来源
        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而“研学后教”课改要求教学环节前移,课前自习布置训练和思考题目等让学生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在研学案的课前部分精心设计一些如调查、数学信息收集、小实验等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课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正负数,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利率”课前调查有哪些银行存款方式,它们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本金”、“利率”、“利息”,自己家的存、贷款情况等;教学“圆的认识”前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学五年级的“折线统计图”课前调查学校近5年参加轮滑训练的人数变化情况等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前活动使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有用”、产生“要用数学”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如何实现“研学后教”理念的“授之以欲”,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好数学对于生活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应用的神奇与普遍,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1、情境引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生活实例,并尽量创设动态的、直观的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购物中的折扣问题”中出示商场购物场景,看着各种商品各种打折优惠是如此的熟悉,激起探究和学习的欲望。教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出示学校轮滑小队员比赛获奖和轮滑队训练图片,激发学生探究近年学校参加轮滑人数与成绩关系的兴趣。
        2、用好数学教材的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主题图和情境图,其内容大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数学的发现与应用的载体。但有些教师把主题图看成了习题的引入工具,仅仅向同学们展示主题图的情境,没有把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主题图呈现方式,呈现的时机,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图蕴含的数学信息,根据主题图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方法。帮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应用意识。

如在教学五年级“例方程解决问题”中的“做一做”是一家四口去游乐场游玩的情境图,老师可以先通过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用疑或的语气提出问题“儿童票每张多少钱?”这是学生经历过但又容易忽视的问题,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挖掘生活数学应用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一位教师,我们要挖掘生活中数学应用的素材,让学生能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收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数学应用的素材,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和信息的广泛应用。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中,播放一段小视频,展示几位的老爷爷老奶奶用原始的称卖菜,可能没怎么正经的读过书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很快心算出总价。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体会其价值,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更加深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知识的了解。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途径。“研学后教”提出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这一内容时,老师在指导学生解决例题后追问,大家对这些商店优惠活动还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吗?结果真有学生提出绝大数人都没想到的问题:第二杯半价是打多少折呢?经过学生的讨论计算,并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的一个追问,巩固了学习对折扣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也会得到提高。
        2、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应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教学“购物中的折扣问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出原价230元“A商场打五折”和“B商场每满100减50”两种优惠的现价比较哪种方式更省钱,但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不计算能比较出哪种方式更优惠吗?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A商场原价230元都打五折,B商场满整百部分也就是200打五折,不满部份的30不打折,A商场更省钱。又如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练习课中,当学生用笔算方法计算3.5*1.8=结果后,老师提出:为什么卖菜的老奶奶能够很快地口算出来呢,她是怎样算的?学生经过思考很快想到了用乘法运算定律去计算,并很轻松算出结果,也许下次再遇到这样的计算都会先观察能不能简算。实践证明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四、课后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的很好载体,也是达成“研学后教”授之以渔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及实践性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如教学“圆的认识”设计课后活动是到操场想办法画个半径5厘米的圆。教学“比例尺的应用”设计课后作业是画出自家的平面图。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室的计算粉刷面积等。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
        应用意识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所以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魏建彬. 浅谈小学数学教材情境图的有效利用[J]. 小学数学教育, 2017(6):20-20.
        [1]郑碧石羡.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 000(011):17-18.
        [1]冉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C]// 2014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