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吴惠嫦
[导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
吴惠嫦
广州市海珠区晓港湾小学 510000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快乐,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激发  兴趣  促进  思维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持续推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部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习语文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每一堂教学中,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教材内容、学习兴趣,做到精心设计,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他们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而一堂好课,激疑引新,尤为重要。若新课前,教师善于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求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教学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常用的导语方法有三种:
1.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因此,教师应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如: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鱼钩,它已经长满红锈,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鱼钩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发生呢?今天我就带大家来了解这个故事。”问题的出现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教《爬山虎的脚》一课,出示课题后,我问:“大家都知道,人有脚,许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也有脚呢?它的脚究竟是怎样的呢?看看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容易引起学生个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勾起学生的生活记忆,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为想象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知识,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想法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或实物辅助教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求学意识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如教《竹节人》一文,可以这样激趣:“你玩过竹节人吗?你会制作竹节人吗?你想看看竹节人吗?”接着出示竹节人的多媒体相关图片、视频,再拿出竹节人实物展示给学生看。这样直观生动的画面给学生学习课文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情境,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提问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鼓励,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我通过设置导语创设教学氛围:同学们,今天我们以一个战地记者的身份,随中国工农红军到前线去体验一下红军战士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我立即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学生立刻“问题百出”,如:是谁飞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为什么是飞夺泸定桥而不是攻下泸定桥?红军会“飞”吗?红军为什么要夺桥?是怎样夺下泸定桥的?结果怎样?……在学生提问题时,我不时地给予鼓励、肯定,如:“你的问题提得真好。”“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像个职业记者。”“你的问题值得大家好好研究”等等。提出问题的同学在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欢呼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没有提出问题的同学也积极思考,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设疑质疑,启发思考。
培养学生设疑质疑的能力,是我们实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教学生怎样质疑的方法,拓开学生设疑质疑的路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设疑质疑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扫除了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出三个问题:①什么样的人才算有用的人?做既有用有体面的人行不行?②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哥哥和姐姐?③课文为什么重点写议花生的外表、内涵过程,而把种花生的过程几句略过?就这些问题我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讨论,我也参与并适当提示点拨,给学生解决了疑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课文的重点有了较深的认识。我再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兴趣盎然朗读起来,有些学生还把自己充当角色的话语当场背诵出来。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设疑:如果五壮士不是选择跳下悬崖自尽,而是继续跟敌人搏斗,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五壮士跟敌人奋力拼搏后英勇牺牲;有的说,五壮士被逮捕关在牢房里;有的说,五壮士假装投降,抢到一颗手榴弹后跟敌人同归于尽……学生通过言语交际情境,积极思考,激发了表达的动机,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学生说的机会有了,思维自然活跃起来,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三、合理想象,拓展思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是多么重要。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想象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并使学生的思想更为广阔,感情得到升华。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对学习内容的独特的理解。我在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抽象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形象,培养创造想象能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如:学完《穷人》一课后,设计《穷人的结局》的说话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好的坏的结局都可以,只要说得有理,符合逻辑就行。结果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了大胆的发挥:有的说,自从桑娜和渔夫抱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虽然日子过得更加艰苦了,但西蒙的两个孩子很懂事,跟桑娜一家人相处得很好,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说,渔夫为了让孩子们能吃得好一些,每天早出晚归,渔夫在一次外出打鱼时遇到狂风暴雨,差点丧命了;有的说,西蒙的两个孩子很聪明,长大后考上了大学,他们把渔夫和桑娜带到城市里生活……这样的训练,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发展兴趣,展开联想。
语文天地何其广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拓展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远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可谓“拓展求发展”。一个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终生难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如完成一项有趣的练习,思考一个迷人的问题,介绍一本课外读物等等,把学生在阅读中诱发出来的兴趣延续到课外,再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如:教完《跳水》一课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救那个孩子,除了船长提出的‘跳水’外,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找一根长竹竿让孩子顺竿而下。”有的说:“派一个水手赶快爬上去救。”但这些意见都遭反对,因为“不可能,来不及。”于是讨论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放学路上,办法越来越多,越讨论,趣越浓,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判断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得到了发展。
总之,课堂应是一泓活水,学生应是快乐游鱼,课堂应成为学生成功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教材,关注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的实际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这样,才能着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课程改革的理论、实施与评价[M].2004年10月
[3]江惜美.教好语文100招[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
[4]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
[5]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