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明
长沙教育学院
摘要:新时代,立德树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起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不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中学语文;立德树人;素养
引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引领下,德育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通过德育的渗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并为其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都是十分经典的名家篇目,都是针对学生现阶段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所做出的合理设计,承载着十分良好的精神内核,例如,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协作意识、互帮互助、友爱他人等等,这些精神内核都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渗透,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深化德育教学。
1.高中语文立德树人教学现状及必要性
(一)中学语文立德树人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不够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进行中学教学的时候,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功利性都非常的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中考和高考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这也导致了道德素养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很多中学生对社会没有责任、对他人没有诚信、对家长没有感恩。其次,教师不够重视传统美德方面的教学,教学的过程中过度地重视学生成绩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教学,很多学生没有爱心,对国家也没有情感。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不良思潮进入我国,学生的观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学生没有精神支柱,思想方面也比较空虚,学生道德素养比较低下,甚至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意学习。这种情况下,德育教学的目标也很难实现,这也给中学语文立德树人教学更好地进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
(二)中学语文立德树人教学必要性分析
党的十九大要求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真正的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新课改理念也要求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心,将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给学生更好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2.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价值观复杂,缺乏对道德的正确认知中学生不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具有极强的可塑造性,中学时期的学生与其他时期相比对新鲜事物与知识有更强的接受能力。伴随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网络对人类日常生活形成的深刻影响,使中学生无法摆脱社会外部环境和错误思想意识的渗透与影响。比如,一些中学生存有攀比现象,与其对应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在中学生群体中大肆蔓延。故而,不但加大了中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复杂性,还给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学带来极大困难与挑战。另外,在现如今的中学教学时期,中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完善性,忽略建设正确的思想品德,认为其只需要提高语文成绩就达到学习目标了,根本未能认识到这种错误形式对中学生道德认知程度的提升产生消极影响,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学校道德教学体制不健全,教师德育教学观念需增强在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依旧将成绩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亦是忽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因素。
一些学校对德育教育依旧停滞在表层上,缺少对应的课堂教育规划,亦缺少学校自身特有的教育体制。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清晰明确了解到德育对中学生全面素质养成具有的重要作用,应及时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不但需要提升自身道德素质,还需要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增大德育的渗透,继而在保障语文课堂教育成效与教育质量的同时,还能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3.1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道思考题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思想性很强,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和感人的艺术形象。如《论语选读》,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遵循“仁者爱人”的做人原则,净化自己,帮助别人,关爱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楚辞》让学生通过屈原的作品和屈原深厚浓烈的爱国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自觉维护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此外,教材中提到的墨子的“兼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观的体现,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材,充分挖掘其中道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3.2家庭氛围的创造
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着重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虽然说德育教育的工作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但是校园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从这方面来看,只有教师和学校提供的文化氛围是不够的,如果家庭中没有良好的德育氛围,那么学生做得只是表面工作。所以,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合作,商量好相应的德育计划,在家庭中充满浓郁的教育氛围,让家长身体力行,带动家庭中的氛围,并且要及时监督学生的行为。在环境的影响下,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加强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于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出来,做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且,教师也是自己孩子的家长,是双重角色,有双重舞台、双重职责,也应该有更好的效果。
3.3注重作文教育,推动中学生抒发情感
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往往认为中学生知识写作素材的掌握与积累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点,而语文教师则难以协助中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长此以往即会造成语文教师应用传统教育形式中阅读优秀范文,并且给中学生讲解有关写作技巧。许多中学生会认为此种作文教育形式乏味无聊,则更难以提升中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加之语文教师因应试教育产生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最好表现就是获得优秀的成绩,忽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基于此,即便转变教育形式也难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习作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需求,这种命题应当具有相应趣味性,目的清晰明确,把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作为习作所需工具,因与学生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极易调动中学生习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结束语
中学语文教学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教师不但需要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还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好立德树人教育。而想要达成目标,教师必须深入的分析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立德树人的切入点,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给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茂林.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5(05):139.
[2]王锡花.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问题浅探[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1):16.
[3]杨跃.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创新[J].亚太教育,2014(03):108-109.
[4]苏健美.中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14(11):78.
[5]潘志平.中学语文德育教学探讨[J].文史月刊,2012(S3):141.
[6]张灵波.中学语文课堂的法制教育渗透[J].学苑教育,2014(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