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闵先菊
[导读] 随着近年来中国中央电视台《阅读阅美》、《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大火
        闵先菊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联棚小学 湖北宜昌 443004)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中央电视台《阅读阅美》、《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大火,中国文化的传统魅力吸引着广泛社会的关注,也吸引了广泛国外友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现在大多数的小学中小学语文课堂也引入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开展传统文化阅读课堂等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等。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阐述,以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引言:小学是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培养正确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重要阶段。传统模式种的语文教学课堂的单纯让小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方式,不能让小学生正确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反感中国古诗词,这是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让小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理解民族精神,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的精神体现在民族文化中,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六年级(上)的《开国大典》一课中,向学生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开国大典当天的盛况,记录了新中国开国大典时民众万分激动的心情,表达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也展现了国家领导的风姿绰约。
        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的发展取决于中华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优秀的进步。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
        中国传统古诗词以语句简单、字数少、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蕴含着中国国古人的高尚情操,在语文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高尚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二年级由著名中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先生写的《梅花》,短短的20个字将梅花的坚毅的性格品质,在小学老师的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列为教学重点之一也可以帮助老师达到教学目的。
        (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古诗文诗句优美,构思巧妙,饱含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将小学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思维模式,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也能够帮助语文老师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导,为了将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内心,需要小学语文老师提升自我教学质量,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二、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系统对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小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将学习重点放在考试中。所以普遍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的认知较晚,小学语文课堂里的教学模式也过于传统,在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方式仍以背诵为主,所以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另外,小学语文老师对小学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观念过于老旧,缺少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教学系统对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体系也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教学、训练,文化元素与知识点的切合不够紧密,所以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成果难以体现。
        (二)、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单一
        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也不满足于小学语文课堂需求。传统模式中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仍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要领导的位置,教学也存在着过于表面的现象,很难让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无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影响小学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模式中缺乏实践
        当今社会中大部分小学生对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过多停留在书本中,缺少社会实践活动的配合。在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调查研究发现,老师在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讲解中重点放在课本中的古诗文中,没有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以为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知识是断层化的。另外教学模式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主观意识和学习思维当中,很少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
三、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利用自媒体技术,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随着当今社会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将传统模式结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注重利用自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老师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使学生从视觉、感觉方面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五年级(上)的第一单元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非常形象地表露出来。在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自媒体技术,结合忧愁的背景音乐,将这首古诗朗诵出来,让小学生在忧愁的背景音乐中想象在万物初生的三月,送别好友的忧愁之情。将自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方式中,能够从感官中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二)、拓宽教学思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不只是为了日后的写作、生活做知识储备,也是培养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教学思路禁锢在课堂之中,更需要勇于拓宽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方面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在课外闲暇时间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储备量。例如小学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阅读儿童版的四大名著,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著作《骆驼祥子》、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著名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等。学习知识并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之中,拓宽课外阅读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生活化
        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鲜明性、传承性等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社会中指引着人民的方向,也是帮助民族凝聚的重要能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不仅限于课堂,更是鼓励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生活化的模式。
        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有许多,每个传统节假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价值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节假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我国四大传统节假日之一的端午节,端午节本来是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在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为保持自身高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毕生的理想,带着愤懑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将节假日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提升自主学习效率。
总结:通过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的以上论述中总结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文化知识中,老师应该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姚丽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J].学周刊,2021(15):147-148.
        [2]苏秋使.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6):99-100.
        [3]姜燕.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0):19-20.
        [4]李晓宏.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J].家长,2020(16):134+136.       作者简介:闵先菊(1974-12-),女,汉族,湖北宜昌人,大专学历,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联棚小学,语文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