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的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黄明
[导读] 在新时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变以往过于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
        黄明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摘要】在新时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变以往过于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的固定化教学模式,并将情境教学与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能力、情感等进行全面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十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因此,在新时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情境教学模式,以此可以让语文教学产生质变,从而不断促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十分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方法策略
        高中语文这门学科与数理化等学科的严谨性不同,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了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人文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思想品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强的教学形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情境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一、结合教材内容深度挖掘,把握情感主线
        情境教学法实施的一大前提就是基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文本的相关知识来更好创设情境、营造画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其拓宽视野,提高文化品格。另外,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准确、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线路,从而引发情感共鸣,了解文章的大体思路。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深文本的解析,可以从作者背景、社会背景、批判意义与文章文体等方面来详细解读,通过详细讲解重点语句与词汇,使学生自主总结主要思想情感,加深对写作意图的记忆。
        例如在学习课文《祝福》时,教师首先将本文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前简介置于PPT上,使学生大致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了解其文笔、文风,为正式学习做铺垫。其次,运用微课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运用时间线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配上合适的插图,使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性格特征更加饱满,以增强学生实际体验。另外,教师应加深对本文细节的挖掘,比如作者主要通过肖像描写来刻画祥林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情节处祥林嫂的眼神、表情与动作等,以此加深人物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体会作者所描述的情感。通过这样使文本真实情境在学生脑海中自动呈现,既加深了学习印象,又能够感知人物特征与思想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学
        通过分析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发现,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对新鲜事物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同时自我意识已经初步觉醒,在意志上不再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情境教学时,决不能向中小学那般,靠着几句课堂导入语就草草了事,而是要进行更高质量的情境构建和引导。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自我意识被激发出来,不服从教师的指导,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更加高效的情境构建和引导,广大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但语文教学在对其使用上仅仅局限于PTT的展示,这本身也是一种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广大高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一组图片或一段音频,提高感官刺激,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构建的情境。


        三、音乐渲染情境,激活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行培养,重点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在文本中发现美、感受美并尝试创造美的能力等,保障借助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文化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情境创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综合分析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尝试引入音乐渲染情境,将音乐艺术特有的旋律、节奏等与文本内容融合在一起,然后在音乐艺术的支撑下在学生头脑中塑造立体的形象,使学生能对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的人物性格特点等形成深层次理解,进而在审美鉴赏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得到高效化培养。
        如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鸿门宴》(司马迁)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十面埋伏》作为背景音乐,一方面通过音乐渲染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宴会上紧张、压抑的状态,在特定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文本阅读活动中,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借助《十面埋伏》创设音乐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导入与十面埋伏相关的历史故事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到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与项羽最终被刘邦“十面埋伏”结局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系统感知。
        四、利用矛盾冲突创设情境
        利用矛盾冲突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巧设矛盾冲突氛围,挖掘文章中的矛盾对立点,并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解开心中的疑惑,能够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创设矛盾冲突情境的方法,让学生的内心产生迫切的探究心情,并在自主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戏剧题材的文章时,我就通过创设矛盾冲突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和理解课文内涵。矛盾冲突是戏剧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文章有哪些矛盾冲突的点,如环境、语言、动作等等。学生一边挖掘文中的矛盾冲突,一边仔细品味人物的语言和形象等特色,促使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得自身的思维得到了启迪。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情境,如何能科學合理地创设情境,更好地开展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语文教学的情境,通过朗读文本来调动学生情绪创设文本情境,利用音乐的渲染作用来营造语文学习情境,还可以开展生活化教学,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境,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来决定,从而有效地展开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应茂.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构建与应用[J].小品文选刊:下,2015(11):143-143.
        [2]宿慧芳.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俪人:教师,2015,000(002):76-76.
        [3]付云燕.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8):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