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苏先超
[导读]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苏先超
        德阳市中江县悦来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在这其中,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纠错意识,以逐步提升其自我纠错能力。养成纠错习惯,小学生可以自己意识到学习中的错误,并积极进行改正,这是其学习进步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纠错习惯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 自主纠错能力
引言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且不断消除错误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纠错能力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纠错的主体应该是小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纠错能力时需要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认识错误、思考错误并解决错误,从而加强小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纠错习惯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纠错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问题,不是数学学术研究的问题,而是学生学习中的偏差、错误等。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进而更加积极地改正和完善。反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练习进行检查、分析,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学习的不足,促进学生反思思维的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贯穿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纠错的过程中小学生会对错误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到出错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会更加透彻,数学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小学数学中包括很多初级的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数学问题,逐渐提升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体悟能力,进而全面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完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的策略
        (一)精心选择典型的易错题进行教学
        教师要想让小学生改掉过度依赖题海进行学习的习惯,首先就需要深入题海。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过错误的思路与错误的方法,才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与正确解题方式的记忆程度,从而便于提高小学生的纠错能力与数学素养,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想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就可以在课堂上精心选择易错的经典题型进行教学,并带领学生弄懂错误出现的原因与解决策略,以此来避免再一次错误的出现。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前的备课时就需要提前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易错点与学生盲点,大概预测小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再带着一定针对性、目的性地选择典型的易错题来指导学生的学习,重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身体会错误的过程,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纠错。
(二)小组纠错,强化纠错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纠错习惯,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体悟能力。例如,在《圆柱和圆锥》的习题训练中,教师给出如下题目:有一个圆柱形的油桶,这个油桶的底面半径为5dm,高为7dm,如果油桶中装满油,再将这些油倒入一个正方形的油桶中,而这个油桶的棱长为7dm,此时,求油深是多少呢?分析这道例题发现,这道题目中涉及圆柱体体积计算与正方体体积计算。学生想要正确解出答案,首先要将两者建立等量关系,这样就可以顺利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但是,有的学生在计算中忽视了这个切入点,导致解题的时候出现了错误,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一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总结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从而顺利找到解题的关键,这样在日后再次接触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完成题目。


        (三)集合错题纠正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作业检查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错题,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自己的错题记录在错题本上,老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错题本,并把比较典型的错误记录在自己的教案本上,上课的时候再集中统一讲解。讲解的时候,教师着重要讲的内容是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等内容进行细化讲解,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理解这些运算规则,从而正确地运用到计算过程中去。针对个别的错误,教师觉得有必要集中讲的,也应该在课堂上为这些学生纠正过来,如果这些个别的错误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那么教师应该实行个别化的辅导纠错,针对这些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对他们进行辅导纠错,使其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点,并保证下次不再出现错误。
        (四)培养学生自主纠错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需要渗透自主纠错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纠错的步骤,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主纠错工作,设置专门的纠错活动,以此加强学生对纠错的熟练程度,培养小学生的纠错意识与纠错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就可以给学生创设啄木鸟治病的情境让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纠错,并指导小学生独立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教师还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错误的总结,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与归纳,从而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记忆程度,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纠错能力与纠错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效率的提高。
        (五)分析总结,促学生“反思”错误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要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为重,致力让学生的思维能从“浅显、单一”向“深刻、多元”迈进。那么,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则能很好地拓展学生思维的资源,教师要让学生在细究错误的过程中进行深度的思辨,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潜藏的错误,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认真地反思错误的缘由,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后,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特意在这节课的末尾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就是长方体。学生根据前面新知的迁移马上就有了答案,有的人认为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所以是不正确的;有的人则认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是正确的。接着,课件展示出一个立体图形——棱台。这时,学生才明白一个立体图形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这些特征不一定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还要结合这个立体图形面、棱的特点加以判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及学情预设学生会产生的典型问题,并适时地抛出“错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在总结、验证中去探究结论的可行性,进而使学生的认知得以修正。
结束语
        小学生的自主纠错意识与纠错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学生纠错能力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展示错题、纠错实践与定期的反思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纠错意识与纠错能力,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慧萍.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纠错”[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156-157.
[2]朱顺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纠错”[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1):93.
[3]闻丹静.解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4]杨晓伟.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J].中国新通信,2020,22(16):205.
[5]谢汉新.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纠错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