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滕广艳
[导读] 随着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教师不断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调整,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一种学生必备的能力,对当前的小学教学的改革而言大有裨益。
        滕广艳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东安乡中心小学  532503
        摘要:随着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教师不断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调整,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一种学生必备的能力,对当前的小学教学的改革而言大有裨益。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明确"动手操作能力"的优势,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进行解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篇文章具体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分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分别为创设有效情境,培养操作意识、加强问题训练,提升操作能力、结合语言表述,在思考中操作、结合理论实践,自主探究解决,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作以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的作用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下,逐渐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动手操作能力”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特征和关键能力。它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怀和民族情感。由此可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指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并使用数学技能解决问题的人的固有素质,并形成独立自主探索问题的习惯。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新知识的传授如果仅凭借教师费时、费力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或许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也背离了新课标理念。倘若我们能多借助直观形象的操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动手操作、探索解题思路,学生反而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培养操作意识
        基于学校层面,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多数小学学校缺少数学教学工具的事实,因此我们只能在国家逐步加大数学学科重视力度的同时为小学学校数学教师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实际的教学模式。同时,真正的数学教学并不应依赖于固定的教学设施,相反,数学教学应是灵活的、是多样的、是来源于生活的,通常事物发展都要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小学教学也是如此,在小学教学的课程中,数学教学一直被给予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来深入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不断的例证让学生明白书本中的公式与应用。

本文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需要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们可以采取创设生活情境的办法,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教学中的大纲要求引领同学们进行问题的探索,首先,教师在上课的准备工作进行的时候,应该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创设出生活情境,从这一点而言,学生不能被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所束缚,从而忽视生活情境的创设。
(二)加强问题训练,提升操作能力
         教师需要积极的创设出问题,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通过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掌握到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8个正方体可以拼出哪些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教师让学生尝试解答。对于摆成的长方体的形状,学生们的意见不能统一。这充分说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引导,为学生们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在实际过程中,自己动手或与周围的同学进行合作,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1]。
(三)结合语言表述,在思考中操作
        如教师可以借助谜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先对教学主题加以确定,然后为学生提供一段文字和一副对联等谜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谜语的答案进行猜想,并且使用数学习作题的方式将自己猜到的谜语答案绘制出来。在学生基本上熟悉教学流程后,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谜语情境的创设活动,可以设计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谜语并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在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也保证学生的数学修养可以得到适当的分析。
        (四)结合理论实践,自主探究解决
        对于学生在预习、课中听讲、以及课后复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与合作的方法,使同学们在进行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具体比如《认识物体》时,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各自带来的积木,再把带来的积木分一分,集体汇报为什么要这样分?然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普遍不明白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理论学习,进行小组的合作对书中预习时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具体针对小组讨论的水平,结合当前小组对于该问题的理解程度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能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2]。
        三、结束语
        综上,本文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从两方面指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其中,由于学校教育并不能有效使广大家长错误数学认识在短期内得到改观,因此广大小学学校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营造良好数学教学环境并构建优秀数学教师队伍,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才能确保数学教学工作的保质完成。而本篇文章具体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分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分别为创设有效情境,培养操作意识、加强问题训练,提升操作能力、结合语言表述,在思考中操作、结合理论实践,自主探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叶珂.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的原因及对策[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02):52.
[2]王强.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的原因及对策[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 000(002):P.1-1.
[3]罗来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C]// 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四). 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