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析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杨金英
[导读]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参与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以及动手实践,这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对于数学的刻板印象,使数学不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
        杨金英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参与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以及动手实践,这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对于数学的刻板印象,使数学不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探究式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分数成绩为中心、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中心,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丧失主动性,还会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因此,针对当前这种教学情况,为了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策略,运用这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来提高小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其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强调以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能力。在学习方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或者与同学合作的情况下,基于一定的情境,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完成知识建构以及知识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探究式学习设计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基于相应的教学情境,同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其二是“再创造”理论,这是弗赖登塔尔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再创造”理论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待学习的东西。教师不应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认为真正意义上被掌握的知识必然是通过再创造过程获取的知识,强调要动手实践,研究知识创作的过程,倡导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其三是发现学习理论,这是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概念。布鲁纳认为小到小学生,大到科学家,他们的认识活动的性质基本上都是相似的,而唯一的区别只在于认识的程度上。他认为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地施展自身能动性,主动地去探求,而不是单纯地接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作用
        第一,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但是这种探究不局限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讨论学习内容,通过团队协作学习能够更好的解决数学学习问题。在团队讨论中学生会朝着同一个目标交流,在强化彼此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第二,充分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资源
        第一,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探究。教材中蕴含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容,并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内容的时候,我是这样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首先,教师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发放三组小木棒,一组能够围成三角形,一组两个木棒长度等于第三个木棒的长度,一组木棒长度低于第三个木棒的长度,之后让学生使用这三个木棒摆出三角形,测量长度。最后,教师将学生测量获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列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使用不等式来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条件。

第二,加强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活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沃土,在数学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对生活知识的运用,借助生活化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花坛的周长,在教师的这样调动下学生充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了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方面的作用。
        3.2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式数学学习的主要前提。在实际教学中,要想确保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针对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以及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自然地进入思考环节以及探究环节,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以及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形成。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我提出问题:“请大家估算我们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是多少?”有学生自制了一个1cm2的纸片,数出教材封面由几个1cm2的纸片组成,然后得出其面积。我表扬了该学生的智慧,并结合该学生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后,笔者结合生活实际,再次提出问题:“王奶奶家的墙上有一幅精美的画卷,已知画卷长80cm、宽50cm,这幅画的面积是多少?”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再次直接引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并再次设计问题:“正方形的鼠标垫,边长是20cm,面积是多少?”使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3动手实践
        在探究式学习中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材料、模型等动手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相应的知识或者原理。小学生本身比较好动、爱玩,并且好奇心比较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也契合小学生的特点。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在课堂教学环节,我先为学生提供了部分轴对称图形,比如天安门、蝴蝶、枫叶等,让学生尝试进行对折,初步认识轴对称图片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随后,我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寻找其他轴对称图形,无论是生活中的,课本上的,课外书上的都可以。学生们纷纷动手,找到黑板、桌子、水桶等多种物品,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就要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所滞留下的弊端,并结合当前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不断地完善与创新自身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开展探究式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学习环境、探究环节,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探究式数学学习当中,加强学生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灵活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葛勇.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17):101.
[2]史凡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分析[J].天津教育,2019(24):15+17.
[3]毛晓慧.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07):75.
[4]杨晶晶.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8(05):150.
[5]魏秀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J].新课程(中),2018(03):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