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仙
重庆市酉阳县天馆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出现思维僵化。为此,现阶段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中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有效训练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特别要求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认知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学习和思维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另外,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改变和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提升。
一、善于启发,激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建立基础的学习行为,启发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思维意识。数学学习本就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启发式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一些简单的教学活动,如让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先用圆规、剪刀等工具制作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将裁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然后打开,接着在对折打开,多次重复,然后打开观察纸片上的痕迹有什么样的特征。经过学生们认真的对折打开后发现“多次重复对折打开后可以看到纸片上有很多折痕,而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而且多次的对折总能将圆的两半完全重合。还能发现所有的折痕都是相等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只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习惯,才能养成爱思考的习惯。接着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充分的发挥思维的空间,通过主动阅读思考折在书中怎么说,交点又是什么,在寻找的过程中很快就能学到想要的知识。通过组织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纸片很快也会发现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课堂一直是学生自己在寻找、在发现,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不断地用眼睛观察,用手实践、动口去讨论,积极主动的寻找结论。
二、采用有效的提问策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的学科教学活动要遵循学科自身知识的结构特点开展,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需求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启发学生的思考,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探索知识概念的细节。学生理解事物、观察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伴随着注意和认知加工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关注那些他们容易忽视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够积极进行联想,根据问题抓住细节,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提问的设计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目前掌握的基础知识,明确他们对于学习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是什么。特别是在训练思维的过程中,要结合一些实际的场景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来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才更有价值。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问题的设计和创新。
比如,教师给学生预设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要想铺地毯迎接客人,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快速计算出地毯的铺设面积?像这样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创造情境,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假设,并且激活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这对于提高小学生面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自信心方面也会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更要考虑知识的具体运用。要引导学生在更加复杂广阔的领域当中去思考知识的应用问题,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逐渐产生实际的价值。
三、激发学生探索,培养发散思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有强烈好奇心的时候,求知欲也比较高涨,而求知欲和好奇心正是学习数学的强有力因素,因此老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知思维和发散思维,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主要的还是要先克服思维的惰性,转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维狭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具有惰性的,这是每个人都会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因此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克服自己思维的惰性。就比如老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关卡,或者引入一些问题,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加大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不断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然后通过引导激发他们一环接着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平均数》这节课时,老师就可以在通过多媒体为大家展示明明家书柜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进入情境中来进行问题的思考:“明明家的书柜共有6层,第1层有20本书,第2层有14本书,第3层有16本书,第4层有18本书,第5层有11本书,第6层有10本书。那么通过这张情境图有哪些问题想问大家的呢?”有的学生会问:“明明家的书柜一共有多少本书?”还有别的学生会问:“要把这些书平均放在书柜的6层中,每层要放几本书呢?”情境图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能配合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展开思考。通过以数学提问的方式展现学生在不同维度的思索,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学生计算思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此背景下实现蓬勃发展。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与阅读、写作等有着相同地位,由此可见,计算发展趋势以及对个人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数学不单单要让学生认识数,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节点,融入计算思维能促使学生思维发生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也会运用计算思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适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学生参与积极性偏低,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贴学生学情创新教学方式,情境是常见方式之一,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积极性,较易理解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思维在情境教学中简化自身抽象性,朝着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靠拢,促使学生快速掌握该思维方式,随即运用该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数学学科本就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并重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自主思维的习惯。本文从几个角度探讨了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鹏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0(10):29-30.
[2]王月芬.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0.
[3]晁德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57.
[4]李克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32):325-326.
[5]税忠.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