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亚文化浅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   作者:郭君兰
[导读]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许多矛盾日益凸显。而亚文化一个与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在年轻人中悄然传播。本文通过分析亚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其本质和现状。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包头  郭君兰  014030

摘要: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许多矛盾日益凸显。而亚文化一个与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在年轻人中悄然传播。本文通过分析亚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其本质和现状。让人们深入了解亚文化的产生及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青少年;亚文化;圈子文化
        一、亚文化本质是一种更主动的圈子文化
        亚文化大致有几个特种,一是与主流文化不同,相对小众的,并且有自己圈子概念的一个群体。实质是一种更加主动的圈子文化。比如:佛系文化、古风文化、二次元文化等等,都是不同的亚文化。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极大的不同。美国学者大卫·雷斯曼提出大众文化和次文化的差别,并且将次文化诠释为具有颠覆精神。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次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即亚        文化的受众是更积极主动的;大众文化的受众是被动的。
亚文化本质是一种更主动的圈子文化。人们有了自己的亚文化圈子就会对此投入自己的时间,被其所吸引,主动性和用户粘性也就更加高。
        二、亚文化兴起的原因
        亚文化非常的普遍,种类也各不相同,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主流文化共存,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我们探究为什么亚文化会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亚文化。根据社会传媒学者唐国为等研究结论,以中国社会目前阶段为例,亚文化缘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亚文化是由社会发展中矛盾所产生的
        近几年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上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伴随这样的高速发展,许多不同的矛盾也更加的凸出。表现在个人方面就是贫富差距,物价房价与工资收入不平衡,升学就业的压力,梦想和现实的断层等等矛盾。从而使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正是由于这些压力所产生的心理落差给年轻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现实上没法得到释放,年轻人就通过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圈子来达到暂时释放压力的目的。
亚文化不仅可以被看作年轻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还是一种“自我再创造”的方式。在自己决定与主宰的亚文化中,人们可以暂时的逃离现实,体验一个完全由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角色中,从而得到满足感。
        2年轻人由内心产生的对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渴望推动着亚文化
        在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中,渴望认同与归属心理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心理需求。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虽然都住在城市里面,城市的聚集性,使人们之间物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近,但是人与人内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像在城市里挣扎的年轻人,高额的房租,繁忙的工作已经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大城市工作十多年,依旧买不起房子的比比皆是,这种巨大的压力由此产生的迷茫和孤独的心理,让他们既极度渴望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却缺乏时间和金钱成本,由此所产生的无助和虚无感尤为强烈。
        而这于主流文化所强调的独立,自主,积极,坚强,勤奋,正能量等价值观格格不入,这个时候亚文化就成了满足年轻人得到慰藉和发泄的窗口。
技术的提高推动亚文化的发展
        亚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提高,年轻人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各种需求,比如贴吧、B站、知乎、豆瓣、微信等等,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于范围都得到提高,由此获得一定的圈子文化。所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与人的沟通便利,快速推动了亚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三、亚文化的本质
        亚文化的本质:表达自我需求的“无声抗议”
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一种表演。他将表演的舞台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表演者根据角色塑造和观众需要进行表演的场域,“后台”则是表演者放松、休息,以及为表演做准备的场所。


不难看出,“亚文化”从总体上建构出与主流文化大相径庭的样子,其实是青年人通过此来表达自我个性,从另一个方面重视那些被主流文化所忽视的个人感受的地方,这可谓是亚文化群体搭建的“前台”。然而,我们更应该将目光聚焦到“亚文化”被遮蔽的“后台”,那里呈现的才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2019 年,一篇题为《北京有 2000 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推文在朋友圈刷屏,文 章用尖锐却不失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下都市人群的生存图景,夹杂着焦虑、迷茫和奋进的复杂心理,读之令人五味杂陈。天价的房子、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加上挤地铁的辛酸无奈,让许多青年人不禁产生了“脱离北上广”的念想。然而,社会的规训、家庭的期待和多元的成长机会又使得他们甘愿在这里扎根拼搏。笔者认为,这正是“亚文化”群体的真实写照。正式由于现实世界有太多的压力,太多无法做出自我选择的地方,才让亚文化青年在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等比较私人的方面看起来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亚文化的抵抗方式——个性化抵抗从抵抗到温和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中,“抵抗”始终是一个关键语汇,亚文化对主导文化和霸权的抵抗是他们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亚文化群体通过自身的仪式抵抗,表现出强烈的斗争精神和政治意味。比如,1950 年代的无赖青年脚穿鹿皮鞋,身着天鹅绒和厚斜纹绒布外套,打着鞋带式领带,穿着紧身裤。他们经常拉帮结派,在街头惹是生非,攻击对象既包括白人中产阶级青年的俱乐部(因不准他们入内),也包括外国移民和塞浦路斯人开的咖啡屋,被称为“具有反叛精神的民间恶魔”。1960 年代的摩登族梳着时髦的法式平头,脚蹬尖头鞋,身穿罗马短夹克,他们经常骑着打扮艳丽的踏板车在繁华的街道呼啸而过,以期引起主流阶层的关注。身处下层阶层的光头仔们则留着短平头,习惯穿闪闪发光的马汀大头鞋和素面衬衫,他们不时划定自己的“地盘”(社区的小酒店和足球场等),习惯于群体出动,聚众滋事,侵袭外来的巴基斯坦人来彰显工人阶级的价值。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正是以象征性想象的方式解决由阶级、种族、代际等引起政治社会难题.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尽管作出抵抗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具体诉求和抵抗方式存在差异,但其矛头直指社会强势文化和霸权控制,以此表达对主流社会和霸权的不满。总的来说,早期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反叛心理,本质上是主流社会与非主流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较为激进的亚文化实践。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形态各异的亚文化群体和风格相继涌现,呈现出虚拟性、异质性、混杂性和流动不居等后现代特征,一元文化逐渐被多元文化所迭代,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二元对立的视角也日益被文化融合观念所取代。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去中心化、无深度感、娱乐化和全球化使得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冲突有所缓和。在互联网语境下催生和传播的亚文化发生了“变异”,它们不再坚持抵抗任何单一的政治体系、主流阶级和意识形态,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亚文化的存粹抵抗的意义,使其有别于传统亚文化时期无赖青年那种反叛和对主导文化直接冲突。
        我觉得,“抵抗”的意蕴虽有所缓和,但并未消失殆尽,只是以缓和的形式进行。它不再以众目具瞻的风格化的方式出现,而是将语言、图像、表情包、视频、服装、爱好等杂糅起来,使抵抗融入到亚文化群体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消费中,在调侃中消解,在狂欢中抵抗,不再以集体出动、聚众滋事和划分边界等冲突性的路径表达。深入地看,戏谑和娱乐是其底色,所表现出的抵抗精神也不再那么强烈,还夹杂着其他的意图,比如泛娱乐化色彩、时尚化、从众心理以及消费主义等等。比如前几年颇为流行的“杜甫很忙”的恶搞亚文化风潮。原图本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杜甫头像插图,经过网友“二次加工” 涂鸦后传到社交媒体迅速走红。被恶搞的杜甫时而身骑骏马,时而驾驭豪车,时而抚琴舞剑,时而举起手机自拍,俨然成为无所不能的都市“潮人”。从本质上来说,这是青少年以拼贴、戏仿和同构为手段来寻求认同和刺激,释放快感的一场集体性的仪式狂欢,是对经典文化的一种抵抗。
参考文献:
[1]司嘉、唐国为.从“同人文化”到“饭圈文化”,亚文化缘何兴起?
[2]黄建生.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3]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学,2006(04).
[4]孟登迎.如何发现和解释青年人的仪式抵抗潜能——以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为中心[J].中国图书评
论,2015(06).
作者简介:郭君兰(1996—),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学生,法学硕士,单位: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