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壮举 张奥
东北大学硕士在读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作为人类创造的高级文化形态的竞技体育在政治、竞技、文化各方面都体现出其价值。本篇论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针对国内外的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起源、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等阶段进行划分,并且阐述相应的观点;提出了我国以及国外竞技体育应当在遵循基本依据的前提下,分阶段进行研究对比,并提出建议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 发展历史 国内外对比
1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
1.1 建国30年的历史积淀 (1949年-1978年)
1.1.1 孕育与初创阶段 (1949年-1965年)
自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起,面对残破不堪的新中国,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提出建设新体育。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中国体育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一味模仿前苏联的体育发展模式,要求竞技体育在普及中发展和提高。同时中国运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在进行国际间的体育交往时地位较为低下,这与当时的中国国际地位极不相符,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比赛结果大大打击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1]。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人民群众开始迫切的希望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希望通过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1955年开始,竞技体育在实际工作中地位日渐提升。中国经济体育的起步阶段的特点是“起点低,发展快,成绩大。”中国运动技术水平到1958年已经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运动水平与国际运动水平差距甚远,许多项目并没有得到及时开展。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普及,对运动技术进行提高,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让登山,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的技术水平达到在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地位[2]。
1.1.2 停滞阶段 (1966年-1976年)
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大大破坏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竞技体育史上的灾难。在这十年期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使得体育队伍无法正常训练,组织机构被拆散,体育设施被摧毁。直接导致运动员成绩下降,体育工作无法开展。可惜的是,当时有许多富有才华的青年运动员因此耽误了训练,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笔不小的损失,拉开了中国运动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3]。
1.1.3 复苏阶段 (1977年-1978年)
1977年四人帮被完全粉碎之后,第二年召开党的第11届三中全会,大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中国开始探索改革开放的道路。而中国竞技体育也在这个时候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尽管在训练和运动项目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分析和反思,但是通过相关经验的总结,我们对于许多训练项目的实践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中国竞技体育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全面复苏[4]。
1.2 改革开放30年的大国崛起 (1979年-2008年)
1.2.1 改革和完善阶段 (1979年-1991年)
1979年11月26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中国在瑞士格桑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情可以说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中国主动开放,逐步变强的必然结果,通过国家和体育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抓住了这样一个可以走向全世界的机会。1979年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侧重抓提高”工作失误被原国家体委明确提出,作为全国体育系统发展的大方向,工作思路指出重点应放在发展竞技体育,争取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达到实现特定体育发展的目标。在此工作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竞技体育在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为中国竞技体育奠定了思想理论以及实践基础,促使中国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5]。
1.2.2 深化改革阶段 (1992年-2002年)
1990年开始,随着党的第14大顺利召开,中国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当中确立了目标,对于中国竞技体育改革来说,也被指引了方向。
20世纪90年代初期,原国家体委讨论了中国竞技体育改革相关事宜,全国省、市体委主任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座谈会,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体育改革以及深化体育改革,并达成了共识。会议明确指出,同年6月在北京红山口召开的足球市场化改革提出了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开始竞技体育的改革之路[6]。
1.2.3 科学发展阶段 (2003年-2020年)
科学发展观这一次项战略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做到以人为本的核心,以统筹兼顾[3]的根本方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善民生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当中,中国竞技体育事业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有了新的目标,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踏上新的征程[7]。
2.国外竞技体育发展历程
体育运动可以融合人类的身体与精神的价值,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自然力量,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人们在不断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当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体育精神,当文化价值观与体育精神互相渗透融合,体育精神的特征就会改变。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奥林匹克精神的霸主,作为体育强国与其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一个原因甚至可以说是美国体育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美国体育精神优于其文化密不可分[8]。篮球作为美国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竞技运动表现,否认了美国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提出者贝尔的片面观点,篮球于美国后工业社会之间的博弈取决于篮球在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基础以及外部催化条件,针对后工业的概念特性,分析出美国工业社会形成的标志以及当时状态,立足于宏观整体之上,分析出个人主义至上的团队合作精神,属于篮球的体育精神,这是一种身份认同,使得平等精神以及篮球所在的信息时代完美融合,从而迸发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9]。
3、中美竞技体育历史发展对比
研究美国体育精神的发展历史以及符号表现,最终回归到我国体育运动发展历史和体育精神价值观对层面上,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美国体育发展历史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归纳相关体育精神的基础上,为我国对体育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国家的国情发展体育,而不是一味照搬美国的成功经验[10]。
5.小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无论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体育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已经进入了体育大国的行列,但是距离体育强国仍有一定差距。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等外国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发放更多的权力给体育协会,让他们来进行操作和掌控,政府来进行政策的制定,从而实现体育强国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海.国际奥委会改革对国际体育发展的影响[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北京:出版者不详, 2007:8.
[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史学会.2007奥林匹克文化高级论坛[Z].曲阜:出版者不详, 2007.
[3]阮蔚村.中国田径小史[M].天津:天津体育周报社, 1933.
[4]崔乐泉.从冲突走向融合——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审视[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北京:出版者不详, 2007:55.
[5]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3) :28.
[6]陈琦, 杨文轩, 刘海元, 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8) :5-11.
[7]杨文轩, 冯霞.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22-24.
[8]熊晓正, 郑国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7, 27 (10) :3-17.
[9]张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112.
[10]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 (综合卷)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9.
[11]韩学民.建国6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3)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