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健志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中心小学
【摘要】儿童的美术教学尽量体现教学过程情趣性、活动自由性和评价多样化,彰显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本人基于“儿童”的美术备课原则,从“宏观构建”和“微观入手”两方面进行阐述美术备课的策略,让“有效预设”在美术教学中鲜活起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创设中让“创新预设”在美术教学中厚实起来,使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儿童智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开发。
【关键词】 儿童美术 教学预设 宏观微观 创新有效
缘起:儿童美术“举足轻重”
——儿童美术号称“纯天然绿色”艺术
《2011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和四个领域,倡导以单元目标为单位的目标性教学预设。基于“儿童”的备课原则,从“宏观构建”和“微观入手”两方面进行阐述美术备课的几种策略,让“有效和创新”两大价值在美术教学中鲜活厚实起来,让美术预设做到统筹兼顾,使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开发儿童智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自由的随性的活动。让人庆幸的是在现代所谓文明教育下还有一种“纯天然的绿色的艺术”。
聚焦:美术彰显“人文性质”
——鉴于“儿童” 美术预设的独特原则
实施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鉴于“儿童”的备课,应遵循两大准则: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适应素质教育;二是指向儿童美术素养的形成以及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备课不能仅仅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地是为了寻找一种适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学预设,所以备课时要注意把握好人文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让儿童了解人类的文化;通过美育情境的创设,让儿童认识美术的特征和表现的多样性。 儿童的美术课,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以美术课程目标为核心,力求让儿童初步学会欣赏美,关注生活中的美,形成审美意识,培养其审美能力。内容的预设要与儿童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发展儿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实践中体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的文化精神。
实践:美术预设“精彩纷呈”
——鉴于“儿童” 美术预设的多元策略
鉴于“儿童”的美术备课,整个设计要特别关注儿童创新潜能的开发,要创造适合儿童探寻知识的空间。既要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又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创性。从实践探索中,作者归纳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宏观统筹——让有效备课在美术教学中厚实起来
1.在“思考”中提炼“思想”
拿到教材时,我们要钻研教材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设计适合此教材的教学活动,只有“课前钻得深,课才能讲得浅”,这种思考,使我们的课堂有“备”而来。
反思备课与教学之间真正的关系,就会折射出教学的几个本质问题: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反思教后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思想理念在备课前必须清晰,才能在教材的处理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建构知识概念和完成教学任务时指明了方向。
2.将“目标”升华为“素养”
教师历经思考提取教学理念,然后制定三维目标,树立目标不难,但要将这些目标不露痕迹地预设于教学活动中,并做到天衣无缝,这就需要课前下足功夫,做足功课。根据儿童在每个时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制定以发展儿童美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致力于达成因“才”施教。在备课时要努力构建一种多元发展型的课堂,促进儿童美术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儿童初步学会去观察美,欣赏美,创造美。
3.将“活动”着力于“有效”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将浅显的活动以及抽象的美术概念变得有趣生动,激发儿童的求知。衡量一次活动开展的是否成功,就是考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儿童都参与了吗,思维提升吗,方法掌握了吗等,要至始至终遵循系统性、层次性、完整性的原则。 在设计活动时,以解决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及其相互的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以生动有趣、精练简单为原则的主题活动。
总之,要想在宏观上统筹好整节课,必须把活动目标定位在课程标准与文本内容的基准点上;教学重点着力于在教材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焦距点;教学难点要缩小目标实现与学生实际的差距点;活动设计要实现教学问题与思维水平的融和点。
(二)微观策略——让创新备课在美术教学中鲜活起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注意宏观统筹调控,设计时还要注意从微观处着手,让我们的预设更全面更有效。
1. 教学目标——统“整”兼“个”, 相得益彰
进行什么活动完成本次什么任务?从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这些问题正是对整节课教学目标的实施达成的最有效的反思,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统“整”兼“个”。“整”是指在设计整个课程目标时,将课程中目标相同和原则相同的进行整合,做到规划要合理,统筹要有序,强调系统性,避免重复交叉又低效。“个”是指每课时的教学目标要置于整个单元目标甚至整个课程目标的大框架下,设计时要涉及到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具体概念、学习内容和活动,强调一致性和创新性。
2.教学活动——“动”“静”协调,天衣无缝
我们一般都认为活动就是一种动的状态,其实并不一定,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动”“静”结合,“动”中有“静”。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特征,创造想象的空间,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受到熏陶感染,调动儿童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3.教材内容 ——“拆”“组”相宜,并驾齐驱
“拆”,即拆除去掉一些重复的、无意义的与儿童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发展无关的教材内容、活动资料等,教师应该着力于开发拓展儿童喜闻乐见的,适合儿童美术学习的内容。“组”,将改变后的资源进行科学地整理组合,并以各种最优化的形式呈现,设计新型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以生为本”教学方式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一分为二,对教材进行 “再处理”,适当地进行删减与添加重组,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所承载的意义。
例如在执教一上《能站立的折纸动物》时将它分两课时进行。第1课时:通过对站立的折纸动物的研究,使儿童初步感受动物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并与利用这些形体进行“折纸动物”的制作。
第2课时《折纸动物——神奇团队》,通过学生对动物造型进行适当的夸张装饰和组合,对经典作品进行基本形体的分析和重组,以点带面,创作出更加神奇的作品。
鉴于上述反思,“拆”“组”是势在必行。整个教学设计通过提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难,设计时着重考虑如何将儿童的学习难“点”,转化为简单有趣的“活动”,这便是“拆”“组”并驾其驱。
追溯:儿童天堂“多元绽放”
——佛语曰:“一颗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一座天堂”
美术课堂应成为解放“儿童”的课堂。我们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取决于教师备课的用心程度、学生的表现情况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打破常态备课的思维,逐步变革教学预设,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一切以“发展儿童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目标,以“发展儿童创造思维”为追求,让美术课堂充满灵动的、生机的,成为儿童真正向往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