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芳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四中学 浙江金华 322200
摘要:德育通常来说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统称。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初中生加入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端正自身的思想品德,对社会和国家有正确的认识。当学生具备这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时,在未来面对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学;有效策略
引言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校是一个给学生传输知识的地方,但又不仅限于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成为一个高品德的人。学校和教师需要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德育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和品德的相关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也需要讲求一定的实效性,保障学生有效地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要求。
一、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观念有待转变
从我国现有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来看,在初中德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的德育观直接影响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班主任必须运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德育工作,充分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自身修养,积极参加各种德育工作培训,向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或者专家学习、交流,优化创新德育工作,提高自身德育工作水平。
(二)教师面临的问题
对初中班主任来说不仅要承受教学任务的压力还要承受班内学生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对班主任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来支撑,加强自身心理疏解压力的能力,不把个人情绪带到教学工作中来,对待青春期的初中生教师要有足够的包容心,对学生来说能有一位具备共情能力的教师是非常好的事情,当教师对学生面临的烦恼能够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幸运。由此可见初中班主任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同时初中班主任本身也是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只有教师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
(三)德育方式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
现如今,有些初中德育工作往往过于形式化或者表面化,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效果。例如,在农村学校成立一些德育处、德育分组和设定德育管理人等,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涉及基础的德育内容,德育工作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也不具备时代发展的特点,因而费劲心思却收效甚微。形式化、单一化的德育对农村初中生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必要,自然也收不到相应的效果。
二、初中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革新德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审视长期以来的初中教学活动,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对于德育这门“副科”的关注度明显不足。毋庸置疑,这种过于片面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利于德育质量的提高,自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初中德育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观念转变,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并认识到德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正确认知是展开良好的德育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德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二)小组合作模式,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对于个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同的文化会塑造不同的个人,使得个人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因此,在初中班级德育管理的实践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班主任需要加强小组文化建设,以及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的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目标,从而提高初中班级管理效果。例如,我们班级在应用小组合作模式开展班级德育管理的过程中,会经常开展一些学习与文体活动,如开展“一帮一”和“多帮一”的学习帮扶活动,要求一个小组内的成绩良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段时间后对比每个小组基础较差的学生成绩提高状况,给与对应小组或者学生奖励,从而在小组中间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启发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的思想观念。
(三)日常细节,潜移默化如
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见到教师和长辈要问好,与同学交谈时要文明得体,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学会认真倾听。同时,对于学生乱扔垃圾、吐口水等行为,班主任要及时制止,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公德意识;在举行升旗仪式等群体性活动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遵守秩序,听从指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主任还要纠正学生的仪表仪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学生用餐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注意个人卫,因为初中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多行为习惯,班主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四)德育融入实践活动,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德育融入实践活动就是要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品德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现代教育指导下保持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理解,发挥学生活动主体的作用,班主任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并指导学生,鼓励乐于参与的学生,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实践活动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展开,更要在实践活动中推进,有效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的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活动要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另外班主任在实践活动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与生活做出适当选择与优化。
(五)重视环境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外部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目前所处环境,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在良好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施加更加积极的德育教学,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德育环境的优化,以此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并进行各种德育资源的有效融入。同时,良好的环境还可以减少教育活动的枯燥性,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德育活动的影响。
(六)家校共育,加强家长与班主任的交流
除了在学生的学习中开展德育工作,家庭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忽视学生德育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些家长忙于生计,缺少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或者向学生传输了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就要求创建家校共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品德教育。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德育工作是一个非常缓慢但重要的过程,需要教师保持一定的耐心与爱心。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实际,与时俱进,通过广泛学习充实自己,提高初中德育教育效率,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德育实践,通过实践促进初中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占军.浅议初中学生的德育实施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32):24-25.
[2]杨书淼.有效开展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25):21-22.
[3]张景荣.谈当前初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91.
[4]周静.初中德育有效教学策略[J].家长,2019(10):68+70.
[5]马福寿.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J].当代家庭教育,2019(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