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情境教学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初探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李庆晓
[导读] 体育课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玩玩”而已,而如何让孩子觉得好玩

        李庆晓
        泉州市临海小学362000
        摘要:体育课通常给人的印象就是“玩玩”而已,而如何让孩子觉得好玩,在玩中学则是一门学问。小学生年龄较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更快的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在玩中做 “体育学习的主人”,有效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如何创造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而使学生在入情、入境中学习,在“玩和乐”中成长进步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字:小学体育   情境教学   自主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的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时间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与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师示范去掌握技术动作,还可借助情境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
        情境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心理想象和身体运动的形式,把教学内容进行人为地假设和想象,变成形象的有情有景的,有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使学生虽身在课堂,却仿佛入景入情,趣味倍增,加速理解掌握技术[1]。坚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应该为孩子服务,为了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对体育课中的情境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游戏是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和游戏,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进行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田径、球类等项目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立定跳远”的内容时,我模仿借鉴儿童文学名著《木偶奇遇记》和《格列弗游记》中主人公的离奇经历,设置主人公进入动物王国,指导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做准备活动。通过模仿大雁飞(上肢运动)、小鸭子走路(下肢运动)、小猴看东西(头部运动)、小熊摘玉米(体转运动)、大象走路(腹背运动),碰到小白兔,比比谁先回到兔子的家跳(跳跃运动),遇到青蛙和青蛙一起要踏石过河,要过比较宽的河,进行立定跳远的训练,看谁的本领学得快,还可以设置碰到袋鼠的情景,组织孩子合作进行跳跃练习。
        在学生学习快速跑的基本动作之后,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救灾运资”(往返跑接力)、投掷教学中创设“松鼠扔松果”的情境、30米加速跑教材创设“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跳跃教学中创设“青蛙、兔子、袋鼠跳”的情境、耐久跑的教学用“小小马拉松”的情境等。不管何种情境,都要能使儿童真正进入创设的情境,并且能通过表演的角色效应,来领悟并掌握动作,达到锻炼身心的作用。
        在故事情景的渲染中加入儿歌辅助教学,使形式更加活泼,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例如在课前或课后放松中利用《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进行适当改编,鼓励孩子边唱边做拍手、跺脚、挤眼、拍肩、伸腰,还可以加上踢踢腿、扭扭脖子、钻钻圈基本动作。这些情景设计,设定了一定情境,富有情趣,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能使学生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动中有练。通过意境情绪的驱使进行积极学习,发展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走、跑、跳、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同时,在玩中学,抵消了为了学而学的枯燥,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得到发挥,学习的方式也完全转变,不是你要我学,而是我想玩,我要学。
        二、情境教学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2]。由于体育课是在户外开展的,身体和头脑都充分动起来的课程,不仅是自己动起来,还要大家一起合作配合。在体育课中的各种竞赛活动,无论是基础的小组接力赛,跳绳比赛、闯关障碍活动等,都需要学生进行合作。

在进行“雨点变奏曲”游戏时,老师给同学念一段文字,文中会出现“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字样,当听到小雨——边拍手边扭屁股;听到中雨——用力跺脚;听到大雨——原地小步跑;听到暴雨——高抬腿,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一起奏出的雨点变奏曲,需要大家一起团结合作,默契配合。当然还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骑自行车摆臂,弯身跳,转呼啦圈,跳绳等,通过情境创设,要求同学团结结合作、默契配合,完成游戏。体育课进行破冰游戏:“五毛钱和一块钱”,规定男孩子是1块,女孩子是5毛。老师喊出一个钱数,成员自主组合(例如,3块5,需要三男一女,或者两男三女)进行层层竞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既完成了训练点,而且还训练了孩子的反应和思维能力。脑袋进行快速转弯的过程,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合作意识,促进交流,增强默契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小学体育情境教学创设,意在培养孩子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学会合作,学会交往、互动,在实践中应处理好合作与学习、竞争、独立的关系。在自主、合作中树立信心,培养好奇心,不断进行联系、链接,探索,并享受这种快感。
                三、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以“花样跳绳”为教材例,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设计了个人花样跳,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技巧”上做各种适合的花样跳法,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创设各种“跳”法,单人跳、多人合作、比赛跳、小团队,多元重组创新跳。例如把跑的元素加进去,八字形轮流跳。在跳的过程中摸地,练习蹲的动作,还有个别同学能结合翻跟头等。还可以结合毽子、篮球、扇子等道具,然后在交错绳中跳起了扇子舞,拍球,有踢毽子。为孩子探索创造了空间,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动体、动脑,主动探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比较过去的学习方式,更主动、更积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思维也更活跃。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发现、改进、重组、展示,不仅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优秀品质。
        好奇心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尽量为孩子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通过练习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技巧,把他们内在的潜能开发出来。学生敢于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不断验证、尝试、突破,为孩子成长打下更全面的基础。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意境,借助设备、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所以,只有在 小学体育课中不断进行情景教学的探索,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真正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吉海燕.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体育的情境 .小学参考.2016(4):22-23
        [2]张 军. 自主合作探究促进身心发展.体育与健康 2014(11):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