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位孔
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中心学校 571222
摘要:新课改下,农村小学阶段的教学愈来愈注重美术教育,因为美术课的开展对小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小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美术课程是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美术通常有着丰富多彩的形态与画面,小学生经过美术活动的参与,通常能对新事物产生相应的认知与感受。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其并非是单纯的画画,更重要的是对小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对小学生对于美的认知进行培养,从而是小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随着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愈来愈注重美术教育,但是在农村地区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度却比较小。因此,农村小学需加强美术教育的开展力度,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提高,调动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是学生形成相应审美观与能力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要性
审美教育属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国际教育的委员会明确指出,人的完善必备的条件就是“美感经验,对美的兴趣,识别美的能力,将美吸收到人的人格中及其他美感经验的组成部分等。”由此可知,对小学生具备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不仅有助于培养出与美术有关的专业人才,而且还能促进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力发展,并促使小学生具备良好审美品味的同时,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深入发展。目前,农村小学的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急需提高,而该时期作为审美教育开展的最佳时期,通常对小学生自身的审美观培养及审美能力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基于教学理念转变的审美观培养
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中,传统化教学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临摹,这种状况下,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主动性,并影响到其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美术教育中,教师需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以促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氛围中实现有效学习[1]。
例如,对《快乐的小蜗牛》开展教学时,美术教师可将歌曲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节奏下,对蜗牛进行大胆想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其有什么特点,应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同时,美术教师还能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将蜗牛的形象改编为谜语引导学生猜测,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深化学生对蜗牛形象的鉴赏,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基于农村资源优势的审美能力提高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开展,而且还需注重课外写生,引导小学生积极与大自然接触,获得更多的养分与灵感,并通过外界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而农村的资源则在美术教育中占据着显著优势[2]。在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中,通过课外资源的运用,通常能够使美术教育实现有效发展。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其通常具有丰富且多样的美术资源,教师可通过相关美术资源的运用积极开展美术教育。如在雕塑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挖泥,通过“捏泥人”的游戏开展雕塑教学。例如,《民间美术》的教学当中,美术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实际生活当中的民间手工艺,呈现民间的各种美术艺术品,类似于刺绣、剪纸、砖雕、拼贴画、刻葫芦等,通过丰富的美术资源运用,促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艺术源自于现实生活。
(三)基于美术创造的审美素质提高
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创造力提高。美术活动作为有情感的创造性劳动,在传统的美术活动当中,通常更关注技能训练以及画面效果,这种状况下,学生创作的作品通常都是线条完美且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更注重美术本质的学习,这就忽略了美术活动当中学生情感培养,并影响到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审美愉悦。需注意的是,绘画通常是学生表达自身情感的方式,小学生在画画的时候,需确保具有愉悦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画出的美术作品真实性,并真实表达出相应的审美力与创造力。基于此,美术教师不仅需关注美术课程,而且还需关注其他相关课程发展,并促使小学生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并感受到艺术美的同时,准确把握美是通过体验的形式存有的,从而使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依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转变,并在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是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贾燕来.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 2019, 000(012):P.102-102.
[2]滕菲,王宇, 鉴健. 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式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20, 000(00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