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景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上海嘉定,201805
摘要:体育课“课课练”从学生兴趣出发,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对于运动的需求,“课课练”的实施策略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通过研究,总结出“课课练”的实施需基于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合理选择内容,优化实施过程;丰富组织形式,提高运动参与;评价跟进及时,注重激励表扬。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化;课课练;策略
“课课练”是指在每节课中,安排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小学体育“课课练”的合理安排与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课课练”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手段,不仅是对教学主要内容的补充,更是提升课堂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的有效方法。
一、基于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决定了“课课练”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度。
1.合理选择竞赛性的组织形式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挑战自己,好胜心强。“课课练”中,竞赛性活动的组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运物接力、速度比拼、个数挑战等在“课课练”中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2.关注个体差异,提升学生自信心
学生运动水平现实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课课练”的实施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与兴趣水平息息相关。教师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每节课的前后对比,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自身付出后的收获,进而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
3.关注身心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士兵训练营、“海底小纵队”、“小小建筑师”等情境的贯穿,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练,主动挑战,不断激发小组内部的潜能,进而提升“课课练”的实施效能。
二、合理选择内容,优化实施过程
小学《体育与健身》学科主要涉及走、跑、跳、投、攀爬等内容。每个内容的实施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课课练”内容的安排,一是基于课堂主教材,二是基于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水平。
1.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单元设计
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开展的主要依据。单元设计为教育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跑类教材在提升学生协调、柔韧素质的同时,主要提升学生的速度素质。基于此,本单元“课课练”内容的选择,需关注到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练习。课程标准为单元设计的实施提供支点。
2.落实课时计划,关注实施效能
课时计划与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密不可分。基本部分内容的安排需与“课课练”内容选择相互呼应。教师对课堂效果把控需及时反馈。主要教材内容若未能达成课时目标,教师需及时调整“课课练”内容。如,主教材是滚翻类教材,学生缺少相应的手臂力量和腰腹力量,教师可以安排“支撑挑战”、“移动接力”、“传球比快”等内容,进而为主教材服务,提升课堂效能。
3.关注实施节点,落实实施细节
“课课练”实施过程直接决定其效果。“课课练”内容的安排,可以在主教材前,也可以在主教材后。例如,50米跑教材,准备活动后,教师可以安排“双人高抬腿比快”、“后踢腿跑接力”等内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课堂做好铺垫。同时,基本内容结束后,选择“翻滚轮胎”、“运输货物”等内容,可以满足学生上下肢力量的同步提升的需求。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高运动参与
“课课练”的组织形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
按照不同的实施形式,可以分为全班同步、小组挑战、个人参与,也可以分为生生间挑战、师生间挑战等形式。每种形式的选择,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1.落实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课课练”不仅仅只在身体素质的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提升。“课课练”中小组合作形式的选择,需关注组内差异性和内容安排的紧凑性。“蚂蚁搬家”可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小组间的竞争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师生间的共同挑战,进一步提升了“课课练”学生的参与程度。
2.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练习环境
音乐及视频内容的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课课练”实施的效果。“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为“课课练”的实施拓宽了路径。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有助于“课课练”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如,“加油歌”、“相信自己”与动画的结合,激发了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欲望。同时,教师示范动作的播放,节省时间,给予学生一目了然动作视觉体验的同时,提升了“课课练”实施的效能。
3.师生共同挑战,激发练习欲望
师生间的共同挑战,进一步提升了“课课练”学生的参与程度。师生间通过相互竞争性的挑战活动,如,“石头剪刀布”游戏来练习下肢力量;“跨越障碍赛”游戏锻炼学生的灵敏与速度。教师的参与为学生兴趣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四、评价跟进及时,注重激励表扬
教育教学中的评价在引导学生“课课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课课练”的参与程度,提升“课课练”的效果。
1.注重评价的及时性
及时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第一时间改进与提升自身的练习效果。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课课练”中教师应第一件时间给予学生评价反馈,引导学生朝着预设的目标去努力。
2.注重鼓励性评价
“课课练”实施中,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激励性的眼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鼓励性评价,应避免过于单一和模式化的评价语言,比如,好、你做得太好了,你真棒等,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学生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是什么地方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因此,教师在进行鼓励性评价时需要将评价的语言和内容具体化。
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记录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学生可以获得关于自身学习的反馈,主动参与每一项活动,在“课课练”中,争取每一次点滴的进步,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体育“课课练”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练习兴趣,在基于课程标准和课堂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组织形式并结合教学评价,逐步促进学生“课课练”的参与程度,进而提升“课课练”的实施效能。
参考文献
[1]黄一鸣.体育教学“课课练”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7)
[2]毛振明.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体育教学,2011(01)
[3] 吴寅问.“全面发展”视野下合理实施体能练习四策略[J].体育教学,2019(08)
[4]尹俊尚.“课课练”嵌入式教学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02)
[5]周中杰.课课练设计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01)
[6]王琴.趣味体育课课练与低年级学生身体素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2)
[7]吴亚香.对体育“课课练”的再认知[J].中国学校体育,2017(10)
作者简介:张海景(1986.11~),男,河北唐山人,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硕士学位,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0年嘉定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青年课题——小学体育兴趣化背景下体育课“课课练”优化的路径与方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Q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