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霞
湖北省监利市实验小学 433300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故而,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创设数学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章对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引言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正是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这一特点,便使得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具体内容。而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中不断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则需要教师从现实情境出发,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正确感知数学概念,最终完成数学新知识的自主构建,以此从整体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设置悬念构建情境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并且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小学生需要发展数学思维,并应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探索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作为教师而言,应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迫切等特点,以设置悬念的方式构建情境,这样能够使学生带着疑问与困惑展开进一步的数学探究活动,以此使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例如:在“年、月、日”教学中,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了情境,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年龄与生日。此时,笔者提出:“教师认识一个小朋友,12岁了,到目前为止就过了3个生日,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每个学生都陷入思考中,并产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笔者因势利导,并提出:“今天我们的学习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一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以此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由此可见,具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就是一个磁场,能够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思考的数学世界里,并伴随着未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不满足感,以此达到启发学生智慧的效果。
二、在数学活动中创设数学情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被局限在课堂中,但实际上教学情境也能够在数学活动被设定。例如,在学习完三年级上册前两个单元的内容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挑选一个固定的时间举办数学竞赛。
在进行数学竞赛之前,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平均分成三组,每一组学生配备一个抢答器。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准备前两个单元相关的题目,这些数学题目的难易程度不一,难度较低的题目的分值低,相反,难度较高的题目分值也相应提升。小学生通过观看电子课件中呈现的数学题目进行解答,最早获得正确答案的组增加相应分值的分数。在进行过10轮比赛之后,进行分数的汇总,获得最高分数的一组学生获胜。在这种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中,小学生能够及时利用前一段时间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查漏补缺,还能够利用激烈的竞赛氛围让小学生学会团队协作,产生团体的荣辱感,帮助其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这种活动也能够让小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中,让其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到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利用实物和情境结合加深知识学习
数学的基本概念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周边环境的习惯。比如老师在进行“图形讲解”这节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认识黑板是长方形的、电视是正方形的、地球仪是球形的等,利用这些日常中的事物加深学生对于图形概念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周边环境细心观察和积极思考的习惯,还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简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又或者在学习《分数的认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生活素材,比如橡皮泥,或者面团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进行划分,并且告诉其他同学分了几份,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每一份是原来的多少,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分数”的概念认识和理解。
四、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在“负数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正负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笔者首先收集某天3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以情境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便使得课堂置于生活的场景中,并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即“在数学上如何区分零上20摄氏度与零下20摄氏度?”这便使得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激发了他们的认知需求。这时,笔者再引入负数的概念,能够加强学生对正负数读写法的正确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正负数的表达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由此可见,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运用数学观念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与条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使学生与外界的情境实现有效联结,以此促进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此外,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相适应的情境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峰.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写算,2020(28):85.
[2]王斌.刍议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9):42-43.
[3]张风琴.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0(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