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荫忠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平垌小学530225
摘要:解决问题是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教学重点内容,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多样化的特点,不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让学生的数学成绩不断降低,而教师出现教授困难的现象,目前,高效的解决问题策略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探讨方向,文章根据数学问题的审题、细化了解、探讨、实践四层次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实施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引言: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点是让学生进行理解知识内容、并且掌握数据之间关系,增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第二点是让学生对于自己学到的内容进行细化分析,并且有效的实施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数学新课程标准》内虽然没有了“解决问题” 单独的单元进行讲解,但是却把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实际意义的运算进行整合。由此可见,这过程中并不是对“解决问题”进行取消,反观另一个层面,则是更加突出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实际运用价值具备重要的作用。对于实际教学流程中如何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进行分析,我们采取对以下三点进行细化了解,主要内容如下:
1、树立良好的日常审题习惯
具备正确的审题是进行问题的解答的基本要求以及能力,对于问题是否能够准确的进行解决,需要学生对问题题目进行准确的审题,对于题目中的重要词语数字都要进行准确的了解,对问题的所有内容进行细化分析,如果在读题的时候采取一带而过的操作手法,后续列式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部分学生在边看题目 边列式的反方式进行数值的计算,最后最终的答案很容易出现错误,导致这些我呢他的主要原因就是未进行准确的审题,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日常审题能力以及习惯,我们制订的一系列的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1完善审题的步骤流程
准确的理解题意,我们会采取从粗到细,由整体再到部分的操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题面进行充分的读题看题,首先,通过首次看题对题目具备基本的了解,其次,实施二次读题,采取逐句逐字读的手法,增强对题目中重点内容的认知,从而进行细化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实施再次读题的操作手法,对于题目内的已知条件以及所求的答案进行充分了解。
1.2利用示意图
进行审题的时候,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偶尔会有出现两个数量间关系的例句,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不能通过单方面的读题进行理解题意,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引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采取示意图的方式进行题面数据的展示,勇于表现两者之间数量关联性,让其之间的数值关系更加突出的进行展示出现,方便后续数据的计算。
举例:甲箱中有衣服228件,乙箱中有衣服72件。现在,我们分别从两箱内取出相等数目的衣服,发现甲箱最后的衣服是乙最后衣服数目的4倍。
求两个箱子箱内剩余的衣服分布是几件?当时取出的衣服是几件?
例图一:
这个题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比较复杂,关联性极强,已知数值与未知数值之间的关系表明上不容易理解,但是,可以采取线段画图(如例图一)的方式将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充分的展示出来,最后进行答案的解答就更为便利了。
1.3剔除多余条件
在小学数学题目中会出现多余条件,会对学生的审题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学生需要学会剔除多余的条件。学生通常都认为题面给出的条件都是与最终的解题存在关联的,从而造成“有条件就要用上”的固定思维模式,这样一旦碰到有多余条件的问题,审题的时候会将这些数值条件与求的数值进行挂钩,最终解答失误。
2、具备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案
学生进行审题步骤后续应该采取什么方案进行问题的解决呢?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在课堂中所展示的角色就需要充分表现出来了,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价值,让难题得到充分的解决。
2.1妥善的引导
学生具备题意的准确认识后,引导其进一步理解条件和条件两者之间以及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是什么?并且开展数量关系的探讨,按照数学运算方式进行运算。
2.2细化研究分析
进行问题的解决时,要注重数量关系分析环节,鼓励学生找出已知条件与已知数据、未知数据三者之间的关联,只有对这些等量关系进行充分的认识后,才能计算出最终的答案。
3、树立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要想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算能力,需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进行树立,主要内容包含: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给给予的教学原材料实施观察、分析,最后通过自己得出数学实践的结论,内容如下:
初一三班有学生56人,男生占比例为3/7,男生有多少人?
初一三班有男生35人,是全班总人数的3/7,全班有多少人?
通过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进行回答,部分学生会按照乘除法的计算方案来进行分析;也有部分学生会通过画线段的方式来进行核算;最后进行总结,通过研究发现两个问题之间存在互联性,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师教授的过程比较容易,并且学生再学习过程也比较放松,这样可以最大化的增强教学质量。
结束语
对以上内容进行细化分析,开展解决问题教学流程时,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的实践以及分析能力得以提高,提高学生的数学的理解以及增加日常的生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蔡津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J].当代家庭教育,2021(08):114-115.
[2]刘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38.
[3]柯艺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施初探[J].新课程,2020(34):65.
[4]李慎发.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A].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