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原则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4期   作者:陈雅清
[导读] 当前阶段,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陈雅清  
        新疆省伊宁市英才学校  835000

        摘要:当前阶段,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分析原则创新化运用到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有效分析初中生心理状态与思想状态,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心理分析原则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运用策略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分析原则;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运用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延展和深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与法治》)也在积极追求创新和升级。当前阶段,想要全面提升初中生道德思想与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们创建一个优质化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心理分析原则教学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意义和教学促进作用[1]。教师借助心理分析原则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对初中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分析和掌握,而且能够借助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高质量、高效率。
一、解读心理分析原则的基本定义
        分析,堪称为一种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针对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展开心理分析原则教学,也可以看做为教师通过日常详细的观察与了解,进而对初中生们的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与解读,明确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目标,有的放矢的选择正确的、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2]。青少年时期堪称为一个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和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在这一时期已经拥有自我个性以及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并且已经不再满足于家长和教师的约束、教导、管理和支配。但初中生们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在各种问题的考虑过程中较为盲目、片面且单一。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通过耐心细致精准的观察,借助心理分析原则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入捕捉和分析初中生当前心理变化与心理状态,进而寻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确保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二、心理分析原则在新时期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运用策略
(一)教师应运用心理分析原则明确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目标
        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只有明确教学主体目标,教师才能够行之有效的全面开展初中思想政治的创新化教学工作[3]。鉴于年龄关系与青春期影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矛盾性和复杂性。初中生们涉世不深并且在心理状态上表现得过于情绪化与主观化。鉴于此,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和评价标准,利用科学化的心理分析原则重新评价和定位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状态。

并且要尊重学生们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评判意识,明确化、精准化创建一个优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目标和正确方向,进而让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初中生心理状态,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
(二)教师应借助心理分析原则教学积极探寻最佳的思政教育时机
        现今的初中生普遍较为敏感并且个性化极强,一旦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和刺激,或者自身出现较为消极、否定的心理思想活动时,许多情感和情绪就会不自觉的全面展示和流露。鉴于此,教师需要能够利用心理分析原则法结合初中生不同情感状态以及不同情绪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进而选择最佳教育时机,利用正向的情绪影响和感染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与思想观念。举例说明,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中国担当》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述中国“大国风范”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结合在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一定情感教育与德育渗透。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们观看在抗疫过程中“最美逆行者”们不畏艰险,敢于奉献、勇于牺牲的无私表现,进而在思想情感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家国情怀,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心理分析原则教学模式下,充分感受到作为世界大国,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本次抗击疫情中所展现出的“担当精神”,并且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性的胜利,目前有效的将这一全世界都称之为“难题”的疫情精准化防控到位。毫无疑问,这种恰到好处的心理分析原则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触动了学生内心中的“情感之弦”,而且有效渗透了德育教育和爱国教育,全面培养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教师采取真实生活事件的列举夯实心理分析原则教学整体效果
        除了上述两大创新运用策略之外,教师在新时期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借助真实的生活中各类事件解析与讨论,夯实心理分析原则教学整体效果。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的和方向就是全面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三观”。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们的思想、认知和性格以及心理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思想教育,让学生针对一些实际案例结合教材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达到各抒己见,交流沟通。举例说明,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维护祖国统一》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中国台湾问题以及中国香港问题,以及各种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重要性”为主题的交流讨论会。教师结合初中生对于台海问题等政治课题的思想认识和主观理解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与精准引导,全面提升初中生们的“祖国统一”思想意识,进而让心理分析原则教学方式在各种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与事件列举下发挥出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时期教育教学大环境下,心理分析原则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化实践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反思,积极寻找到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力争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席建成.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6).
[2]张祥义.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科教文汇,2009(21).
[3]王才华,吴萍.心理学知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