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伟
四川省南部县万年镇雄狮九年一贯制学校 63737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成为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进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源自生活,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热情。
一、在数学课堂中创建生活化教学情景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在各个教学课堂应用范围的扩大,在小学阶段的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情景数学的模式已经成为教师重要的授课方式之一。教师经过挖掘后的数学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关联拓展,可以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授课过程中只是按照讲义所写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关联性较弱,教师无法根据小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应判断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传统模式下教学课程的节奏由教师进行把控和自主判断是否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师对自身认为的较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不重要的知识点一语带过,就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误区。部分教师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小学生可能已经掌握理解,其认为不重要的知识点,小学生可能并不能透彻地理解该知识点。对当前数学教学课堂面临的如上所示的教学误区,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当前的教学课堂现状提供了改革新思路。
二、由生活实践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针对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而言,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包括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将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生活化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有机结合,并互相引用进行印证,运用数学思维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答疑解惑。例如,笼子中有若干只鸡和兔,头有13个,腿有36条,问鸡和兔子各多少只:①先假设全部是有“13×2=26”条腿,现在有36条腿,每只兔子比鸡多2条腿,则多出来兔子的“36-26=10”每只兔子2条腿,则说明笼中的兔子有“10÷2=5”只。根据已知条件兔子和鸡总工13只,且推到条件兔子有5只,则得出鸡有“13-5=8”只。②采用列表法,将笼中的兔子的数量进行依次假设,假设兔子有1至n只,比如假设兔子有1只,则笼中腿数为“4+(13-1)×2=28”条腿假设错误,从而推到出结果算结束。
针对第二种方法,教师设疑:先做加减,再做乘法,我们能这样做吗?我们怎样才能先算加减呢?这就激起了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了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留心观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时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化的例子。在日常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总结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发展规律,并在课堂中将数学知识点与具体生活实例进行结合并展开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也鼓励学生将生活实例与所学知识点进行相互验证思考。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发散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程讲解前,可以先抛出一个符合本节课数学内容的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充分利用现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
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深知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一种题解方式。在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思维定式,在解题过程中只有一种固定的解题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能力。实际生活中拼接七巧板的趣味游戏,拼出正方形的方式不止有一种。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困惑时给予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三、立足数学教材,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
作为开展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探究,并寻找数学教材与生活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材的内容设计更趋向于生活化,包括教材的习题、例题,蕴含了较多的生活化知识,这对教师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基础依据。在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速度、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教材的编辑、定稿、发行、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且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出版后,要使用数年,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实际脱轨的情况,进而不能保证学习到的生活化数学知识是最为先进的。
为有效突破上述困境,教师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提取,与现实生活中为热点的问题进行融合,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可以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与教材内容相融合的教学优势。虽然教材中的部分生活实例与当前的社会热点现象不符,但道理是相通的,教师可以将教材的实例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鼓励学生剥丝抽茧,找出二者的区别相似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质的突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数学教学体系中,对学生思维发散、逻辑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将生活化教学引入课堂,不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帮助教师为接下来深层次的教学内容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邴可欣.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0(8).
[2]录红霞.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