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刘秋菊
[导读] 在新课改政策不断落实的推动下,我国教育领域愈发关注教学模式的有效革新。
        刘秋菊
        广东省冶金技工学校 (广东广州511430)
        摘要:在新课改政策不断落实的推动下,我国教育领域愈发关注教学模式的有效革新。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社会各界对计算机技术的关注度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计算机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必备的工作技能。中职学校对于我国人才培育以及人才输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要将《计算机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重视起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因素,不断寻找教学规律,提升《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社会型、专业型人才。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希望能为相关中职教育工作者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
        引言
        《计算机应用》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有着基础性作用,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进行有机融合,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有着关键性作用,能够有效优化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有大量的中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采取忽视的态度,所编制的教材内容大多都是从本科教材中进行摘抄与压缩而来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精准度不足,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难以有效呈现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社会性以及实践性。
        (二)知识更新和实践相互矛盾
        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理论以及实践知识内容正在逐步发生变革。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程内容相对比,计算机课程更具实用性以及实践性,并且理论知识内容极易发生改变。因此,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变更,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保证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然而,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师并不能依照计算机知识的变化更改教材以及课程内容,即便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更改,也只是流于表面,实质性内容变化程度不足,导致计算机教材以及课程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对学生知识的更新与积累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应用》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是依赖教材内容以及计算机课堂上的理论内容远远不能达到标准。教师应当更多的组织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开展实践练习活动,然而,目前我国有大量的职业院校机房的电脑数量极为紧张且陈旧,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导致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极为不均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很难符合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专业教室上课
        中职学校想要有效开展一体化教学工作,就要对校内的教学场所以及基础设施进行专业化建设,为《计算机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教师要更多的应用多媒体教室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在教授学生实际操作方式时,要选择专业的计算机机房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如教授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要选择计算机组装室。教学的具体内容应当更加偏重于计算机软件的基础性应用方式,并使用多媒体设备对其加以详细、具体的讲解。中职学校想要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就要建立具有一体化特点的计算机教室。


        (二)编写一体化教材,设计一体化课程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具体内容是最为基础的教学资源,一体化计算机教材的编制对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编排与撰写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充满考虑到所教授专业对应的职业特点以及具体要求,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不断充实其中的知识信息,对于一些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要配备相应的图解以及实际案例。因此,在开展《计算机应用》教材编制工作时,要一改往日的《计算机应用》教材编写形式,选择较为典型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案例,并以相应的案例为基底,引导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在设计与选取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其中的普遍性特点,其中要涵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知识内容,并对其进行细致的描绘与讲解。教师所选取的案例要具有良好的情景性以及实践性特点,并与实际操作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此外,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认知特点,并重视案例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的专注力。
        (三)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推广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将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作用重视起来,组建其具有专业能力以及优秀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计算机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对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教学阅历丰富,对教学内容处理以及更新的意识较强,对于计算机理论以及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学辅导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校内计算机设备系统的实时更新都有着关键性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要定期组织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培训活动,并与一些企业展开互动与合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提供良好的进修机会,不断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拓展以及教学能力的优化,为《计算机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计算机应用》课程平稳、有序、高效的进行提供保障。
        (四)将人才培养方案与具体就业前景进行有效衔接
        中职技术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前景之间的合理联系,充分体现出中职院校在就业方面的职能。因此,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适当的讲解关于所授课专业方面的内容。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授课时以为学生适当的讲解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电子商务方面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具体应用能力。如中职学校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应用》课堂上强调关于《电子商务概论》中的内容,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网店建设以及运营活动,适当向学生渗透一些关于网络营销以及策划方面的技巧。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Photoshop方面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行设计网店的封面、拍摄商品图片并自己P图,小组之内的学生互相检查其作品质量,使学生能够自主实现网店网页设计,有效提升学生就业之后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理论理解能力,更有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技术院校应当更加关注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当中的合理应用,逐步优化计算机教学方法。中职学校要不断完善计算机课程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实现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逐步推动《计算机应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艳.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按专业分模块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探究[J].职业,2020(03):72-73.
        [2]王俊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环节设计[J].职业,2018(02):127.
        [3]吴志强.中职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双制”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职业,2014(18):39-41.
        [4]吴志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4(06):66-68.
        [5]陈玉卿.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职业,2012(20):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