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斌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初级中学 211500
摘要: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知半解,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与深度学习的教学背景显得格格不入。不仅如此,这些与深度学习不相符合的“现象”,还会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以下对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微专题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数学;微专题教学实践;研究
引言
深人学习的概念起源于人工智能的领域,在通过发展后受到了教育行业的认同,根据学习和调整,将人工智能的深人学习方式转化为教育学习的理念,通过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再进行知识的学习与迁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同时,符合现代化教育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一、微专题有针对性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的微课专题在设计之初需要有针对性。其中数学教材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基础,微专题教学在设计之初就要以数学教材为出发点,从深度、广度全面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有关平行线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微课导读的环节为大家展现直尺、三角板等工具,让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画出平行线,并为他们延伸介绍线段、角等几何基础知识,这样他们就会对平行四边形有更清晰的概念。微课导学设计上要注重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全面展示数学思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微课应重点突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这样才能有效率求出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垂线段长度,在其他微专题中也有针对性进行讲解。除此之外,教师进行微专题教学时,教学切口应以小见大。面对复杂量多的数学题,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在期末复习时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在微专题设计时从简单的知识点入手,明确教学目标,比如最近辅助圆频频出现在各地中考真题中,教师以利用圆的定义构造辅助圆、利用四边形的对角互补构造辅助圆、利用等角对等弦构造辅助圆等几个切入口的微专题,帮助学生将辅助圆的概念吃透,达到掌握此类知识点的效果。
二、以旧识引新知,贯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知,是旧识的延伸;旧识,是新知的基础。离开了旧识,新知无异于空中楼阁。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适时适度、恰如其分地将新知与旧识关联起来,让学生以旧识为基,更为深入、透彻、细致地理解新知。倘若学生脱离旧识探究新知,他们的学习过程就会处于浅尝辄止阶段,其对新知的理解就犹如囫囵吞枣。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以旧引新”,贯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例如,“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这一章中的一节内容。本小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准确理解正数、负数和有理数的意义,以及对有理数进行准确分类。为了降低本课时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更为精准、透彻地理解正数、负数和有理数等新知,笔者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以旧引新”,即通过复习旧知识,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首先,笔者告诉学生,数学与各种各样的“数”是密不可分的,并引导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数”。有的学生说在小学阶段学习过自然数,也有学生说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小数,还有学生说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分数……紧接着,笔者又告诉学生,自然数、小数、分数都是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够用自然数、小数、分数表示,如气温度数、海拔高度、盈亏金额……据此,笔者通过“以旧引新”,顺其自然地导入了本课时的新知,即“正数和负数”。在上面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如果开门见山地引领学生探究气温度数、海拔高度及盈亏金额等新知内容,而无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等旧识,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浅表化阶段。
三、重课后总结和复习
在对初中数学进行深度学习中,课后的复习和总结非常重要。一方面,通过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以往的知识,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复习能够发现不同知识的特点,在学过后会觉得知识非常简单,在复习时,能够发现其他的理解方法,如某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其他的联系与其他知识网络进行连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在做题或需要使用该知识点时能够通过最快的速度回忆起来,大大提高了思维运行的速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对知识进行总结时,能够根据知识的脉络进行总结和归纳,方便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点,以便后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提高对整体知识的掌握能力。
结束语
智慧与情感紧密结合让微专题教学推动学生认真思考,在解题时不会囿于题目表象,而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用一种数学思维解答同一类型的题目,学会在微专题中常思考、常动脑,理性解题,提升数学逻辑学习思维与能力。总之,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微型专题的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从最基本的题型开始,帮助他们向纵深方向发展,并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帮助他们积极探索新的答题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谭云.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0.
[2]葛余常,李君.指向深度学习的微课导学案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杂志,2019(06):9-12.
[3]葛余常,武丽虹.初中数学微课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8(2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