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丹
绍兴市上虞区爱弥儿幼儿园 浙江 绍兴 312300
【摘要】
倾听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能够促使幼儿积极有效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但是纵观幼儿在集体活动的情况,幼儿在倾听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以语言活动《魔法师藏猫猫》为例,通过分析出现问题的成因,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大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大班 集体活动 倾听 策略
《指南》中提出“引导幼儿学会倾听” 、“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学会倾听,不仅能为幼儿的学习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养成谦谦君子的品格。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不难看到幼儿在活动中普遍存在插嘴、走神等问题,倾听习惯较差。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让我们大班语言《魔法师藏猫猫》活动为例,追溯问题的源头。
一、聚焦课堂实例,梳理问题症结。
1. 重“说”轻“听”,评价缺失。
幼儿在活动中争着抢着回答问题、表达想法,没有被请到回答时则是一脸的不耐烦,而在同伴发言时,又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那么当孩子们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老师又是如何看待的,“老师一脸赞赏与肯定:孩子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的真好!”。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这些行为有任何不妥,老师看到的是课堂气氛活跃、孩子胆子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重视了孩子的“说”,而忽视了孩子的“听” 。评价时单一指向孩子的“说”,肯定孩子说得多、多得完整。而对于孩子出现的插嘴、走神等倾听问题,却没有加以关注。虽然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是以牺牲幼儿的有效倾听为代价。
2.形式单一,方法缺失。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设计的环节一而再、再而三的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活动形式单一,从而导致幼儿不感兴趣,不愿倾听。同时当幼儿因为问题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虽然进行了指导——“不要着急,一个一个说”、“听听同伴是怎么说的”。单一的语言提示,无法有效引导幼儿进行安静倾听。
当幼儿因各种原因出现不愿倾听的时候,老师因为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无法改变现状,导致幼儿倾听习惯养成不够。
二、品读教学过程,探寻有效策略。
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不由得使人深思。幼儿不会倾听,又如何能学会思考?真正有效的集体活动,该是有序的、幼儿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作为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做?于是我们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语言活动《魔法师藏猫猫》的实践,探寻提高大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倾听能力的策略。
1.明目标,注重倾听习惯的养成。
《指南》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老师要转变观念,知道自信、大胆不代表可以肆意插嘴,明确在肯定幼儿大胆表现的同时,更要关注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
(1)确定“听”的要求
《指南》对于5——6岁的幼儿提出:在集体中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大班孩子能够有意倾听,辨析性倾听的能力有所提高。结合第一次活动的情况,我们首先将活动目标进行调整,明确“听”的要求。
调整后的目标增加了“能认真倾听”的要求,关注幼儿在倾听时的有意、专注,以倾听为前提来促进多种能力的发展。
(2)注重“听”的品质
教师合理有效的评价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所以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对“听”的评价。
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听”的品质:幼儿倾听是否有意,做与倾听无关的事;幼儿倾听是否有效,回应准确针对性强……教师在评价幼儿说的同时,要及时发现幼儿“听”的情况,肯定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多角度、多方位地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在倾听中存在问题。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提高。
2.巧设计,促进倾听能力的提高。
(1)趣味游戏,引发幼儿乐意倾听。
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专注性。于是我们就思考如何增加游戏环节,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幼儿有意倾听。
●精选优化,定主题。
《魔法师藏猫猫》这个活动画面多,如何确定游戏主题是个大难题。我们结合大班孩子的思维特点,仔细分析图片,精选可以开展游戏的画面。故事中大部分画面都只能一带而过,无法从中挖掘游戏契机。而“鱼池找魔法师”这张图片画面形象多,难以开展游戏。“石猴找魔法师”中石猴的动物形象,“花丛找魔法师”中的花变化多样,这两张画面都可以考虑设计游戏。
●凸显价值,确内容。
有效的游戏是能在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的,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确定了游戏主题,我们设计了“挠痒痒寻找魔法师”和“过目不忘找魔法师”两个游戏。通过实践,我们重新审视游戏的价值,确定正真合适有效的游戏的内容。
“挠痒痒寻找魔法师”游戏不但无法体现预设的游戏价值,而且也没有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反而影响了孩子在后面活动中的情绪,导致幼儿无法专注倾听进一步的要求。可见此游戏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并非正真意义上的游戏。
于是我们进行思考,确定游戏为“过目不忘找魔法师”, 这样一个多样、有挑战性的游戏,一方面积极为达成目标服务,另一方面能较好保持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过程中,对孩子倾听的要求是层层递进,有效提高孩子在活动中的倾听能力。
(2)句式图谱,助推幼儿有效倾听。
运用了“句式图谱”之后,孩子们在小组竞猜环节中准确性大大提高,每次都有3、4组能够正确判断。在学说提示语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倾听同伴的语言、观察句式图谱,不但能准确判断同伴的提示语是否正确,同时也较好地掌握了句式,并且较以往出现了3种不同的句式。降低了倾听难度,使得幼儿更好地专注于倾听,提高了游戏的成功率,增强了游戏的趣味体验。
(3)奖励机制,促动幼儿主动倾听。
在获得游戏成功的同时,我们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比如:在幼儿分组说提示语的环节中,要求是不能“重复”。但是当队友提示语成功通过后,组内成员就忙着庆祝,而没有立即投入到对其他同伴的倾听。需要老师不停的提示“仔细听别的组说,等下才不会重复”,孩子们主动倾听的意识不够。如何让孩子主动投入到倾听中,于是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整。我们在游戏环节使用了记分牌,小组竞猜时答对得1分;成功说出提示语的加1分,如果重复提示语的需要减1分,倾听好的小组额外加分。
使用了记分牌, 在奖励积分的驱动下,孩子们将被动的听转化为主动的听。孩子们生怕失分,当老师介绍提示语的时候,几十只眼睛直溜溜盯着老师。在分组说提示语的时候也一样,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聚精会神倾听同伴的介绍,就怕漏掉些什么,有些孩子发现队友走神或者在做无关的事情,还会提醒上一句“快点听牢,不但等下说错要扣分的”。小小记分牌,比起老师重复的提示有效多了,解放了老师,但又促使幼儿主动去倾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三、收获与感悟。
大班语言《魔法师藏猫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整,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变得成熟。与此同时我们的孩子在活动中的倾听能力是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们插上了学习的翅膀。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更为积极了,语言表达更为丰富了,逻辑思维更为丰富了。
拿破仑希尔说: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小为孩子播种下良好倾听习惯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4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2012.10
3. 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 李政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