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第七师医院 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110例腹腔镜直肠癌患者采用摸球法分组,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中55例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分析围手术期康复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康复指标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并抑制其发生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腹腔镜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直肠癌是一类临床高危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误治疗更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是直肠癌主要治疗方案,且治疗过程中亦需要科学有效的护理[1-2]。目前,现代化护理模式应当围绕围手术期,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并保障术后恢复安全为目的,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且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文以110例腹腔镜直肠癌患者为试验对象,探究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挑选符合直肠癌诊断标准、病历资料完整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总共110例通过摸球分组,奇数号划分到对照组,共55例,男女比例约为1:1;平均(52.15±4.19)岁。偶数号划分到观察组,共55例,男女比例约为1:1,平均(52.16±4.27)岁。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操作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1)术前:①术前主动查房,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进行知识宣教,重点介绍手术过程、术后护理计划,为患者树立治愈目标;②积极介绍成功治疗案例,暗示手术非常安全,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2)术中:①补液量控制;术前2h指导患者口服补充液体,导泻作肠道准备②预先铺设保温毯并调整手术室温度(25-28摄氏度),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③尿管植入应当在成功麻醉后进行操作,可避免患者出现不适感;④缝合切口时应注入5ml盐酸左布比卡因和生理盐水,可有效缓解术后切口疼痛。(3)术后:①镇痛护理:谨遵医嘱使用止痛药,若患者疼痛感轻微则尽量不使用止痛药,通过注意力转移法患者疼痛;②术后6h后若患者肛门排气则给予清淡流食,后根据半流食、普食顺序进食;③定时检查尿管腹腔引流管并及早去除,提高患者舒适度并降低感染风险。
1.3观察指标
以围手术期康复指标记录表、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表具体展示围手术期康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有关围手术期康复指标包括患者开始进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合理范围内时间越短表示患者康复速度越快;患者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肠梗阻发生率,所有并发症均计入并发症发生率计算当中。
1.4统计学处理
SPSS20.0处理计数和计量,分别χ2和t检验,差异显著(P<0.05),其余判定为数据无差异。
2结果分析
2.1围手术期康复指标
3讨论
随着现代护理技术的不断升级,当代临床护理模式也逐渐完善。在此大背景下,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已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该护理模式为临床科学护理模式,围绕围手术期进行科学护理,术前知识宣教和心理疏导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术中护理项目众多,主要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和安全护理,确保手术顺利、安全、快速完成,术后护理中主要通过镇痛护理降低患者疼痛感,早期饮食干预可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营养支持,促进其胃肠功能恢复,管道护理可避免管道感染,提高术后恢复安全性 [3-4]。
表1和表2数据表明,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康复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说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临床护理方法和内容[5]。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护理核心,专注于护理过程和护理内容进行优化,通过多种科学护理措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并提高术后恢复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丽丽.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减孔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 25(6):1001-1003.
[2] 于红, 姜丹, 杨婷婷,等.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应用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010):124-125.
[3] 朱琴, 金七妹, 张妍蓉.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老年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9, 039(008):62-64.
[4] 白羽.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 052(001):112-113.
[5] 李婉薇, 潘旭静.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 淮海医药, 2020, 38(0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