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懿,唐中浩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重庆 400030)
摘要:在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爱情故事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文章在选入课本时对该部分进行了较大的删减,导致了在课文中二者关系的发展突兀生硬,造成了理解上的困扰。本文通过对原文进行补充还原,得出华连卡会选择别里科夫是由自身、别里科夫和他者三个方面共同作用造成的。
关键词:华连卡、别里科夫、爱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目,作者契诃夫用辛辣的讽刺笔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的告密者形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处细节产生了疑惑。课文中写到“华连卡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文章中介绍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对于别里科夫,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切的女人”。学生疑惑,为什么华连卡会对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产生兴趣并进而想要跟他结婚呢?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实际上《装在套子里的人》在选入课本时进行了大幅删减(契诃夫完整的原文有一万余字,课本当中的选文删减了五千多字),原文是一个“戏中戏”结构,由别里科夫的同事布尔金向同行的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讲述了别里科夫的故事,教科书上的选文保留了原文中主要的情节,但由于删除较多,关于二人爱情故事发展的部分细节就显得仓促而难以理解。笔者试图通过原文阅读从中找到信息,回答这一问题。
一、华连卡
华连卡为什么会对别里科夫产生好感,我们可以先从华连卡自身方面找到原因。
首先年龄因素。华连卡是同作为史地教员的弟弟柯瓦连科一同从乌克兰(即原文中的“小俄罗斯”)来到此地的。在第一次的见面中作者通过布尔金之口说她“年纪已经不轻,三十岁上下”,校长太太也说“她也三十多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华连卡年龄偏大,婚姻对象的选择面较窄,这是她对别里科夫产生好感的客观前提因素。
其次,关于华连卡和弟弟的关系,原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她跟弟弟生活在一起不大愉快,大家只知道,他们成天争吵不休,还互相对骂。
柯瓦连科在街上走着,一个壮实的大高个子,穿着绣花衬衫,一缕头发从制帽里耷拉到额头上。他一手抱着一包书,一手拿一根多疖的粗手杖。她姐姐跟在后面,也拿着书。
“你啊,米哈伊里克,这本书就没有读过!”她大声嚷道,“我对你说,我可以起誓,你根本没有读过这本书!”
“可我要告诉你,我读过!”柯瓦连科也大声嚷道,还用手杖敲得人行道咚咚响。
“哎呀,我的天哪,明契克!你干吗发脾气,要知道我们的谈话带原则性。”
“可我要告诉你:我读过这本书!”他嚷得更响了。
在家里,即使有外人在场,他们也照样争吵不休。
身处异乡的两姐弟按理来说应该相互扶持,但二人的关系却并不和谐,他们成天争吵、对骂,不管场合在大街上、在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都争吵不休,而且生活当中的琐事(是否读过某本书)也能成为争吵的导火索,由此我们推断两姐弟的共同生活并不愉快顺利,以至于当人们对科瓦连科谈到他的姐姐要嫁给他极其厌恶的别里科夫时,他的反应居然是:“这不关我的事。她哪怕嫁一条毒蛇也由她去,我可不爱管别人的闲事。”柯瓦连科对于姐姐的婚事漠不关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他们姐弟之间的矛盾。
最后,华连卡自己有强烈的成立自己小家庭的主观意愿,原文中说到:
华连卡本人也不反对出嫁。
……
这种生活多半让她厌倦了,她一心想有个自己的窝,再说也该考虑到年龄了。现在已经不是挑挑拣拣的时候,嫁谁都可以,哪怕希腊语教员也凑合。可也是,我们这儿的大多数小姐只要能嫁出去就行,嫁给谁是无所谓的。
华连卡厌倦了同弟弟每天争吵的生活,她渴望从弟弟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因此选择婚姻、组建自己的小家庭成为了她必然的选择。但是她现在的客观情况是年龄偏大,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受限,此外作为异乡人在此地人生地不熟,没有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来源;在她的生活范围内,别里科夫是她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单身男性,因此别里科夫作就成为了她恋爱、婚姻的可能对象。对于华连卡来说目前最为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结婚组建自己的新家庭、开始新生活,而至于对结婚对象性格、品质的考察却相对不那么重要了。
二、别里科夫
诚然别里科夫是一个阴暗、古怪、迂腐的人,但在对待同华连卡的关系上,别里科夫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首先,他大胆地表达了对华连卡的欣赏之情。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校长的命名日宴会上,大家都倾倒于华连卡的歌声、舞姿,说她是“新的阿佛洛狄忒”“我们大家都让她迷住了”,别里科夫也不例外,但只有他明显地、大胆地表达了华连卡的欣赏:
他在她身旁坐下,甜蜜地微笑着,说:
“小俄罗斯语柔和,动听,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
这番奉承使她感到得意,于是她用令人信服的语气动情地告诉他,说他们在加佳奇县有一处田庄,现在妈妈还住在那里。那里有那么好的梨,那么好的甜瓜,那么好的“卡巴克”!小俄罗斯人把南瓜叫“卡巴克”,把酒馆叫“申克”。他们做的西红柿加紫甜菜浓汤“可美味啦,可美味啦,简直好吃得──要命!”
别里科夫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弊端,但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他也展现出了大胆、勇敢的一面,而这一特质也得到了华连卡积极的回应。
因为华连卡自己的性格也是直接、外向、活泼的,布尔金说“小俄罗斯女人不是哭就是笑,介于二者之间的情绪是没有的”,在“骑自行车”事件中,她为了好天气大声嚷嚷;看到滚下楼梯的、窘迫的别里科夫而哈哈大笑;在别里科夫的葬礼上又大哭一阵,这些都能看出华连卡是一个性格单纯、表达直接的人,所以别里科夫的表达正好同华连卡的性格相契合,由此她才感到“得意”,并且主动跟一个陌生人谈起家庭、财产等隐私话题。因此,在相见之初华连卡对别里科夫是有好感的,这是基于性格的、表达的匹配。
其次,对华连卡认真、忠诚的态度。布尔金谈到,别里科夫“把华连卡的相片放在自己桌子上,还老来找我谈论华连卡,谈论家庭生活,也说婚姻是人生大事”,明确表示“瓦尔瓦拉?萨维什娜我是中意的”,还“几乎每天都跟华连卡一道散步”。将爱侣的照片摆在显眼的位置、每天陪伴对方、将对方考虑进自己以后的生活规划……这些细节都明显地证明了在对待与华连卡的爱情婚姻问题上,别里科夫是谨慎认真而忠诚的,甚至于过分谨慎小心导致了他对于婚姻问题的犹豫不决:
“我也知道,每个人都该结婚的,但是……这一切,您知道吗,来得有点突然……需要考虑考虑。”
“这有什么好考虑的?”我对他说,“您结婚就是了。”
“不,结婚是一件大事,首先应当掂量一下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免得日后惹出什么麻烦。这件事弄得我不得安宁,现在天天夜里都睡不着觉。老实说吧,我心里害怕:他们姐弟俩的思想方法有点古怪,他们的言谈,您知道吗,也有点古怪。她的性格太活泼。真要结了婚,恐怕日后会遇上什么麻烦。”
别里科夫说“结婚是一件大事”,可见他对于同华连卡的婚姻是相当重视的,绝非儿戏。他仔细地思量了婚姻的责任和义务、对方的性格特点等因素,由此证明别里科夫对华连卡是真心实意的。别里科夫的这一举动诚然有他性格中胆小保守的因素在作祟,但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他对华连卡的真爱。
最后,成熟稳重的性格特质。在别里科夫的认识里,“漫画”事件对个人清誉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为了消除误会,他急切地想要跟华连卡解释清楚。当面对她的弟弟柯瓦连科时,别里科夫说“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此外即便柯瓦连科十分厌恶别自己,他还是诚恳地对他提出了忠告:
“另外我还有件事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
……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年轻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
以上的话语我们可以解释为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别里科夫“早过了四十”,他的人生阅历教会了他在生活中应该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而他自己也认为在过往的人生中自己的举止是正派的、合理的,是一个可靠的人。此外,即便是面对厌恶、痛恨自己的人,他也能真诚地为对方着想,无私地提供他所认为正当的建议。别里科夫的表现像一个中国式的家长:年长者对晚辈处事经验的传授,看到“马马虎虎”的柯瓦连科也充满了真实的遗憾与无奈。别里科夫思考问题更为成熟实际,这也是他难得的特质。
三、他者
除了两个主人公以外,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其他人也为二人的感情升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第一次校长的命名日宴会上,人们就不约而同地产生了要撮合二人的念头:
我们听着,听着,忽然大家不约而同冒出一个念头:
“把他们撮合成一对,那才好哩”,校长太太悄悄对我说。
一发现这个苗头之后,大家共同发动尽全力撮合二人:
在我们省,人们出于无聊,什么事干不出来呢?干了无数不必要的蠢事!……校长太太,督学太太,以及全体教员太太全都兴致勃勃,甚至连模样都变好看了,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校长太太订了一个剧院包厢,我们一看──她的包厢里坐着华连卡,拿着这么小的一把扇子,眉开眼笑,喜气洋洋。身旁坐别里科夫,瘦小,佝偻,倒像是让人用钳子夹到这里来的。我有时在家里请朋友聚会,太太们便要我一定邀上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总而言之,机器开动起来了。
……
在恋爱问题上,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撮合起着很大的作用。于是全体同事和太太们都去劝说别里科夫,说他应当结婚了,说他的生活中没有别的欠缺,只差结婚了。我们大家向他表示祝贺,一本正经地重复着那些老生常谈,比如说婚姻是终身大事等等,又说华连卡长得不错,招人喜欢,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是空虚无聊的,丧失了意义。此时,恰好出现的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爱情婚姻问题激发了人们的兴趣,身边的全体同事及太太们全部都积极发动起来参与到了这场狂欢中,通过制造相会的场景、言论引导等方式来极力促进二人的关系升温。人们并不关心两人在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是否契合,人们只是将撮合二人结婚这件事当成生活中的玩笑和调剂,可以说这种态度是相当不严肃的,是对恋爱结婚双方的不尊重,但从客观上确实加速了二人关系的靠近。
综上所述,通过对原文信息的提取和整理,我们能得出华连卡选择别里科夫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人物的性格是丰富的、多变的,通过对二人关系的梳理也能让我们看到别里科夫性格的另一面,使之更为立体生动。
参考文献: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著,汝龙译.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谢永红.《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恋爱情节的设置意图解读[J].学语文,2019年第4期
[3]武金霄.华连卡为什么会“喜欢”别里科夫[J].学周刊,2013年第12期
[4]贺德文. 华连卡为什么愿意和别里科夫谈恋爱[J].文学教育,2008.10
[5]董婧.言不尽意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删节版与原文的对照阅读[J].语文学习,2018年9月
[6]张学民.董晓鸿. 恋爱,别里科夫的又一个套子[J].教学参考,2005.06
作者简介:
郭懿(1988-),男,重庆渝北人,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唐中浩(1982-),男,河南舞阳人,文学硕士,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课程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