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晶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依安一中 161500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基本资料,以及《逍遥游》中所表达的基本思想;2.能够简单辨析《逍遥游》中所蕴含的哲理;3.掌握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4.正确读出古文中的重点字词,掌握古字词的正确书写方式;5.课程结束后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鉴赏文言文,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文言文中的艺术特色;2.通过解读神话传说,理解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3.掌握文言文中包含的通假字、古今异义汉字等。4.了解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特征,学会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程课件
一、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对《逍遥游》这篇文言文的学习热情,教师以《锦瑟》这首古诗作为课程导入环节的主要内容,在此教师将诗词的具体内容呈现在课件中。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中的这首诗,其正是我们学习过的《锦瑟》,现在老师请大家一同朗读这首古诗。
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朗读结束后教师继续问。
师:诗中包含“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一诗句,哪位同学能够结合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说明“庄生”是谁?
生:庄生就是庄子。
师:非常好,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逍遥游》作者就是现在所提到的“庄生”,接下来我们一同来了解庄子这一人物。
教师将课件调换至作者介绍这一页面,在此教师从两个方面带领学生了解庄子。其一为庄子的生平事迹,其二为有关庄子的作品。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解读课件中的相关资料可知,庄子是战国时期哪国人?
生:宋国。
师:其是先秦时期的什么家及什么家?
生:哲学家与文学家。
师:《庄子》一书是谁所作?
生:庄子。
由此在反复问答中,教师逐渐掌握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情况,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接下来进入正文的解说环节。
(二)文言文解读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朗读文言文的整体内容,教师解读文言文含义前带领学生学习其中包含的古汉字。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些古汉字词都是《逍遥游》这篇文言文中所包含的,相信大家已经在预习过程中将其标注在文言文中了,现在老师要求大家大声朗读出这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学生进入自由朗读中,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巩固自学内容,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结束后进入疏通文意环节。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可知,《逍遥游》这篇文言文共有三段,为了同学们能够准确解析每一段的具体含义,老师先带领大家了解整篇文言文的大致释义。
在此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大致解读每一段的含义,随后再带领学生对比正确释义,以此对这篇文言文进行整体认知。在此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深入解读。
师:通过认知第一段内容,我们可以试着将本段的段意归纳为?
生:第一段中讲述了鹏奋飞需要凭借较大的风力,而水雾尘埃需要靠气息相吹,这些现象表明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
教师予以肯定后带领学生系统整理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将第一段概括为: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不是绝对自由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中作者所运用到的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通过分析第一段的内容,大家可以发现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鲲鹏的宏大气势?
生:在第一段中,庄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一句来体现鲲鹏的宏大气势。
在此之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对本篇文言文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则继续抛出与第一段内容相关的问题。
师:由第一段内容可知,鹏体型硕大,那么它是如何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呢?《齐谐》中的话对前面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就此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入激烈的讨论过程中,最终小组代表发表讨论结果。
生:通过讨论我们小组一致认为,由“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两句话可知,体型硕大的鹏之所以能够飞上九万里高空,是因为其有所待,而《齐谐》中的话是对前面作者所描写事物的补充说明。
在师生一问一答中,学生逐渐能够深刻理解第一段中的浅层含义以及深层哲理。在此之后进入文言文第二段内容的学习。
师:同学们第二段中,作者以“小大之辩”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二段的开头部分作者说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那它是如何承上启下的呢?
生:第一段中蜩与学鸠讥笑鹏要飞很高才能到南方去,这里体现了两者的小智,由此发挥了承上的作用;而在第二段中作者以对比的方式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发挥启下的作用。
师:那么在作者说明小年不及大年的过程中,分别提到了哪些事物?
由此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整理出关于这一问题的框架,以此促使第二段中的内容更加明了。
师:在此同学们可以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汇总。
片刻过后每一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生:我组通过讨论一致认为,第二段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小年”与“大年”的对比,朝菌与蟪蛄是小年,而冥灵与大椿是大年;与众人相比彭祖是“大年”,而将彭祖与冥灵、大椿相比,其又是小年。
在此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三段的学习中,教师同样以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为主要模式,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时掌握的技巧,列出关于第三段内容的框架,由此《逍遥游》这篇文言文的第一课时讲解到此结束。
二、教学总结
本节课程中教师承担辅助者的身份,在教学进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直至达到深度解读文言文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教师适当抛出问题,以此作线索为学生建立思维与课程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解读文言文,并有效提升文言文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