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颂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实验中学 山东省菏泽市 274200
摘要: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运行以及人民的利益。然而由于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时缺乏法律意识的培养,导致现如今低龄化犯罪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事实上,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必要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和借鉴,让学生明确法律的权威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法律意识指的是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以及内心情感,支配着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才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法律评判观念,对法律本质和意义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展开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正确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的正能量人才,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要意识到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将教学重点放在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律意识的培养,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及学生对法律的兴趣不高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教学举措,唤醒学生学法、思法、用法的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对社会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一、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
(一)将教学重点放在道德教育,忽略了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道德教育上,并不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些初中教师认为,一切教育德育为先,只需要注重德育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现如今,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单薄。事实上,这是对德育的一种狭隘的看法,教师需要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结合新课改下教育相关部门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编排和整理,约束学生的行为,避免学生做出触碰法律的事情。
(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大多以讲授法为主,单方向的向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意愿。这样下来,不仅会使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还会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脱离实际,不能具备将其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能力,进而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一些违法侵权的情况时不能及时准确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三)学生对法律意识学习的兴趣不高
法律知识非常的晦涩难懂,且大多都是需要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去背诵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十分枯燥,会导致学生对法律意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由于缺乏对法治课堂的兴趣,只会被动的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不会主动进行法治理念的学习。这样下来,不仅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逐渐下降,造成恶性循环。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都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并不重视学生兴趣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样只会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陷入困境,无法实现这门课程设置的教育目的。
因此,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白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同时,如果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而自身却不遵守的话,很难使学生听从教师的教育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提高。所以,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认真学习各种法律制度,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法律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例如,教师在教学《守护生命》时,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法律意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展开教学前要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强烈的法治教育观念,使这种教育观念深刻影响自己并渗透进教学活动中,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正确法律意识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明确政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外,还需要明确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身为一个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遇到突发情况使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侵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律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例如,教师在教学《法律保障生活》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法律的特征,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养成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但是如果教师仅仅将课本上的知识以讲授的方式解释给学生,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可能较为困难。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以及接受能力,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法律行为的图片或者视频,以直观化的形象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加强学生对法律意识的印象,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教师针对性教学目标的设立下一步步得到提高。
(三)融入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还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初中生来说较为困难,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又不加以解决,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不到加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正确法律意识的形成。
例如,教师在教学《法律与我们同行》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尊法守法意识,使学生做法律的守护者和崇尚者。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小游戏,将学生分别表演守法和违法的现象。然后引导其他学生说出来哪些行为是正确的,那些行为是错误的,加强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极快,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这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导致的。初中教师有必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正确法律意识的形成以及良好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频率。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法治素养;明确政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融入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理解法律意识的养成对社会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自觉尊法守法,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孟福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2018,(10):211-211.
[2]李天杨.呵护最美青春——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70(33):33-34.
[3]马龙门.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8):26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