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学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助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创新精神、思维品质、合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丰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内涵。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可以满足自身终身成长所需的必备品格或者关键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构建新型、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
一、有效开发微课教学资源
微课资源有着简短精悍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教学知识,并且可以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的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讲授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或者技巧,构建活泼生动的课堂。
比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世界”这一节内容时,如果用语言的方式来讲课,教学会变得十分的单薄,学生只会获得基本的知识,却难以体会到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文化。因此,笔者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求,在网络上搜集了相关的视频、文字、图像等信息,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如此,学生不仅在直观视频的帮助下了解到了教材上的知识,而且还了解到了一些教材上没有的信息,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微课资源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大胆地开发微课资源,通过讲解型微课、导入型微课等类型微课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信息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二、合理运用思维导图
良好的知识梳理和记忆能力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基础,并且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的发展。
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对于逻辑思维还不强的初中学生来讲,记忆并且理清楚信息技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养成良好的信息整理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比如,在教学“Word文档的编辑”这一节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去制作一份文档文件,并且在动手实践之前,学生需要思考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个步骤,并且制作出一份思维导图,将需要的步骤联系在一起,之后再去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这样,通过让学生事先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好思绪再去进行实践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运作效率,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并且培养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
信息技术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技巧,而且还可以在应用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可以进行综合实践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的成长。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
比如,在学习了演示文稿的相关知识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设计比赛。学生需要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合作行动,首先要进行合作讨论,选择一个想要创作的主题,可以是任意方面的,包括动漫、音乐、游戏、风景、运动、学习等,在确定好了主题之后,学生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处理,利用学到的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来制作出一份演示文档,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展现每个小组的成果。这样,通过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本文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了一番叙述。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可以完成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色,打造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提升学生对信息文化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学会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秦志静.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张天骄.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