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让思维轻舞飞扬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拓展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郑晓岚
[导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无非是个例子
                         
        郑晓岚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东小学     315601
         【摘 要】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无非是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虽说拓展的方法因文而异,但都应有增加学生思维含金量的意识。笔者认为,在众多“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拓展方法中,无论是课前导入为了解题揭题的拓展、还是课中为了促进生成的拓展亦或是课后为了促进有效延伸的拓展都应立足文本的字词句篇,可以是咬文嚼字,为化繁为简而拓展;紧扣词语,为化难为易而拓展;聚焦语句,为以一带十而拓展;纵观篇章,为化零为整而拓展。
        【关键词】立足文本;语文教学;思维;有效拓展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为中心,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众所周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练就一双“慧眼”,挖掘文本内在的价值,寻找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契合点”,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有效拓展,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只有立足文本,才能让拓展落到实处,让思维轻舞飞扬。
        一、咬文嚼字,为化繁为简而拓展
        古人说:“大道至简”,但语文课要承载的东西太多,课堂教学中就难免存在复杂、繁琐、臃肿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学要进行“减法思维”,删繁就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化繁为简就是指将相对复杂的教学环节用相对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实施的一种策略。走进文本,有时无需放大拓展光圈,只需立足文本,从一个简简单单的字捕捉到文本潜在的信息,从而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引爆学生思维,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曾目睹一位教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普罗米修斯所受的痛苦,从而感悟他的坚强,于是,该教师削枝强干,紧紧抓住句子中的“锁”和“啄”两个关键字进行教学。
        教学片段一:
        出示: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师:铁链除了锁住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还锁住了什么?”
        生:还锁住了他的自由。
        生:还锁住了人类的幸福。
        ……
        教学片段二:
        课件出示:鹫鹰图片(指名一生读)
        师:看,这就是鹫鹰。这就是它尖利的嘴巴,这又尖又锋利的嘴巴,一啄下去,就会——
        生:血肉横飞。
        师:好可怕!一啄下去,就会——
        生:一啄见骨。
        师:好恐怖!一啄下去,就会——
        生:撕心裂肺般的疼痛席卷全身。
        师:好痛苦!一啄下去,还会——
        生:鲜血淋漓,血流如注。
        师:太残忍了,简直令人不寒而慄。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读读第一句话。
        生齐读。
        师:这还是怎样的啄?
        生:无尽头的啄。
        按照该教师对《普罗米修斯》的解读,认为普罗米修斯“受难”的情节就是这一神话文本的主体,是彰显普罗米修斯形象的核心。所以她在课堂上洗尽铅华,通过精雕细琢一个“锁”字,浓墨重彩一个“啄”字,让学生对文本涵泳体味,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凸显了思维的发散性。如此,把语言的拓展点集中在一个点上,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醍醐灌顶的认识。可见,高效的课堂,应是简约而不失简单的课堂。
二、紧扣词语,为化难为易而拓展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的意义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的、文化的意蕴。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词语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一个词语就是一个文化镜像。课文特点不同,其教学内容也是不同的。教材文本中的内容有难有易,为了深入理解文本,突破难点,从词语入手进行拓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以著名教师薛法根教学成语故事《卧薪尝胆》为例:
        师:什么样的人是奴仆?我们都没有见过。今天老师把奴字画出来,帮助你想象一下。(师边画边讲)这是站着的一个人,如果这个人弯着,很恭敬,就是这样。这是什么呢?这是人的两只手,这个人见到人都要低着头,而且两只手要像老师这样交叉在身前(师做弯腰、低头、两手交叉身前的动作,生笑,有生说:要跪下来。师:没有跪。),你猜猜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
        师:这样的人在古代是女人。
        师:古代的女人见到男人都是这样非常温顺的、低着头,很恭敬的样子。这样的女人非常听话,但是日子并不好过。(师继续画)这是什么?这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一把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
        师:这是奴仆的“奴”字,你明白吗?这还跟我们想像中的某某一样吗?
        师:现在就是有人去你家里做保姆,也是平等的。她为你提供服务,你得给她提供报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古代的“奴”,是没有任何尊严的,没有地位的。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人好吗?这个人弯得还要厉害。(师边画边讲)这是一个人,这个人头上戴着东西,戴的是一种刑具,很重的一种刑具,这个人头上戴着这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要么他是罪犯,要么这个人是战俘,就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还不够。

这是这个人的屁股是不是?(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抽一根毛。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抽根毛。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啊?
        师:牲口、动物,屁股后面都抽着根毛,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师:对,刚才有个同学讲得好。这样的人生不如死。(师边画边讲)光这样走来走去还不算,还要让你干非常重的体力活。这样的男人在古代叫什么?
        生:仆
        师:对,(师指着板画:一奴一仆的古汉字)奴仆在古代是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这叫什么?
        生:奴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薛老师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越王勾践败而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吴国当奴仆所受的屈辱来感悟文旨,但基于学生的学情,学生还不能深入理解。因此,薛老师利用六书中的象形文字的特点,通过板画象形文字和讲解,追本溯源,从汉字的原来图象和表义的形成过程中了解奴仆到底是什么,在还原文化镜像中,参透词语的文化意蕴。既让学生理解深刻、全面,又有强化意识,且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用生动、活泼、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习效果,更是起到了启动学生主动思维的作用,可谓一举数得。不难看出,薛教师已经从“教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用教材教”进行转变。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长此以往,学生定会不断由肤浅走向深刻,由学会走向会学。
     三、聚焦语句,为以一带十而拓展
    “语语悟其神”。语句的美在于它可以表情达意,为学习文本推波助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因文制宜,适当地、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容量,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延伸性的阅读成为语文练习的内容之一,实现以一带十。
        以洪志明老师执教的《林海》为例:
        洪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分三大板块:首先,师生谈话,感知课文个性化语言;然后理解作者个性化语言中渗透的审美情趣;最后是阅读拓展。在阅读拓展部分,洪老师首先出示的是老舍的《风景区》中描写绿色的句子:
        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地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像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紧接着又出示了以下两句: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林海》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有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
        这些句子都在写绿,学生朗读后觉得老舍对绿色情有独钟,认为绿色是内蒙古的标志,以致他的文章中都细致地描写了绿色。然后,洪老师又继续出示句子,让学生齐读。
        “绿,鲜绿、浅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换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五月的青岛》
        “一切颜色消沉在绿的中间,由地上一直绿到树上浮着的绿山峰”。——《非正式的公园》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上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冻上。”——《济南的冬天》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洪老师抓住一个“绿”字,独具匠心的找到了一个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亮点进行拓展,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朗读中碰撞,认识到老舍描写的不同的绿意义不同,描写手法也不同。虽说“一个句子打天下”之说有点夸张,但却能折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智慧——转变观念、教法得当,关注发展。如此的阅读教学,早已超越了单一的叠加,而是让学生站上一个审美的高点,以一带十,实现了课内外兼得,实效性不言而喻。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纵观篇章,为化零为整而拓展
        曹文轩教授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的阅读只停留在对语文课本的阅读之上,显然是有很大缺陷的。纵观当下的教材,不乏中外名著长篇小说的节选。这些节选的文本是零散的、孤立的、狭隘的,就如一个个散落的零部件,需要有效拼凑才能组装成一部完整的机器。这些节选的文本其实更像一棵棵树木,教师要引领学生透过这些树木去欣赏郁郁葱葱的森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借助名篇巨著中的精彩篇章,开启文本背后隐藏的教学信息,把那些零散的内容集中为一个整体,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分析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之后,学生对他的神机妙算佩服不已。此时,可引入“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这一故事,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教学《景阳冈》时,我们则可以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方面入手,巧用“比较表”,把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人性格不同,一个豪爽机智、一个粗鲁;打虎原因不一样,李逵打虎是为母复仇,武松打虎是为自救,当然打虎的难度、方式、心情、影响力都可通过比较一览无余;再者还可以把李逵这个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进行比较,从而渗透比较阅读与群文阅读的方法。在比较中,从一个文本引向多个文本,从一个文本引向一本书乃至多本书,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从中发现差异或共性,体现了语文的整合性,既可培养阅读兴趣,又可提高阅读效率,更能活跃思维,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量,又要体现能力和思维的增值,这是高效课堂的追求宗旨,更是将拓展融入课堂的价值所在。鱼和熊掌似乎不可兼得。但事实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立足文本的字词句篇,因文而异,适度延伸,让有效的拓展弥补教材的缺憾,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脚手架”;让有效的拓展为文本锦上添花,成为语文教学的支撑点;让有效的拓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思维轻舞飞扬!
        
        【主要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2013.10
        [2]《教学月刊》2013.3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袁江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
[5]草粉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4(05)
[6]唐建华.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J].语文教研,2010(5)
[7]陶静.语文教学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江苏教育》,2006年第3期
[8]《语文教学艺术论》[M],杨九俊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