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践行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陈秋萍
[导读] 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陈秋萍
        福建省仙游县山立学校   
        
        摘要: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要达成此目的,首先要求教师践行情感教育,真心付出,用爱育人。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教师细心观察,寻找学生的优点,给赏识赋真爱;教师耐心耕耘,尊重学生的尊严,讲平等付真心;教师用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策略投爱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践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教师要精心设置浓厚的情感氛围;教师应善于整合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要饱含教书育人的诚挚热情;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的个性魅力。如此种种,方能收获教育成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核心素养  
        情感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让爱贯穿始终,这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学习祖国语言,感受汉语的无限魅力,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师用心重视情感教育,用爱践行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成长。
        一、教师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老师和学生都具有丰富情感。师生感情和睦,老师用心育人,学生尽心学习,这是很好的教育关系。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认为要充分实施赏识的情感教育,让师生的关系处在一个积极向上、阳光灿烂的层面,这对于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细心观察,寻找学生的优点,给赏识赋真爱。人是感情动物,教师要认识到感情这一催化剂的神奇效果,把感情铸就成一把沟通师生的钥匙,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因此,这就需要另一个神奇因素的注入——爱。所谓“大爱无疆”,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坚持神圣的职业操守,教师用满满的爱为自己的教育事业铺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用诚挚的爱给予学生发自肺腑的赏识,激励学生,只要冲破学生的感情堡垒,这份真诚的赏识将发挥极大的感召力和促进力。只要你用心付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你的真情进行一场情感的催化。
        (二)教师耐心耕耘,尊重学生的尊严,讲平等付真心。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自尊心强,稍不注意幼小脆弱的心灵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摧残”。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生活交际方面的障碍,家庭教育层面的不解等等,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也许紧紧围绕在孩子的周遭,令孩子困惑不已,甚至无法呼吸。处在困境中的学生,需要引导与支持。而作为老师此时就应该通过自己的留心观察、小心调查、耐心沟通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方可对症下药。另外,要小心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尊重孩子,平等对待,真心付出,要相信你的感化必有成效……只要你耐心耕耘,相信人心是肉长的,用你的温暖和无私进行一场感情的感化。
        (三)教师用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策略投爱心。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各种好处,激发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兴趣。这就又需要感情这把万能钥匙,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攻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甚至“不屑学”的心理。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要耐心指导,讲究策略,处处“小心”学生的敏感心理;这也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时刻关注,随机应变,随时调整;这更是一个需要给予爱心的过程,倾注爱心,用爱感化,与学生同进退共欢乐……只要你用心引导,相信学生的可塑性,用情感教育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


        二、教师践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老师努力的最终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在受教育的短期内取得可喜的进步与成长,老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也需要提升,教师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老师也得有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上进心,让自己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好好发展培养好自己的情感,从而让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让自己的教育对象也好好发展和培养自身的情感。
        (一)教师要精心设置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师要精心设置浓厚的情感氛围,因为它可以把学生带进情感的情境中,从而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学习。众所周知,《背影》是朱自清书写的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名篇佳作,用语朴实平淡,但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深情,许多读者读来倍受感动,这就是情感的共鸣。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程是侧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在导入课程时设置学生“说话”环节——在自身的成长历程中,父母亲全身心的付出,请你说说最令你感动的瞬间。话题一抛出,学生七嘴八舌就讨论开来,场面热闹,学生热情。小组内先进行情感交流,而后我再组织全班展示,有的说是爸爸妈妈伫立凝望目送自己离家求学的身影,有的说是自己犯错误时父亲严厉而慈爱的眼神,有的说是母亲冒雨送伞、倾斜雨伞打湿自己的细心,有的说是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时一桌可口饭菜的守候。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内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处心积虑”设计教学环节,重视情感教育的魅力。
        (二)教师应善于整合教材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或整合对照,或归纳对比,在归纳总结中碰撞情感的火花,从而进行一场情感的交流,这是对教师综合专业技能的考验,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契机。文章是作者情感体验的寄托,文字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呈现,不论是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研习教材时,应善于整合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情感教育目标。如通过《三峡》与《与朱元思书》的情感联想,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山川大美,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价值观态度……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整合,并巧妙地运用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因此,老师要潜心研究,整合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将情感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三)教师要饱含教书育人的诚挚热情
        教师要饱含教学热情,感染熏陶学生。写作源泉乃生活也,在生活中挖掘材料,注入你的真情实感,教师稍作点拨指导亦可成就佳作。但是我认为如何在创作时富有激情,这就需要老师激情的释放与感染。我布置过一篇作文《九年级,我想对你说》,原以为毕业班的学生对此应有切身体会,都会有话可说,谁料同学们仍然眉头紧锁,苦苦煎熬状。而我竟然挑起与学生PK,也重新提起早已生锈的文笔,认真揣摩初三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以学生口吻也写了一篇文章,用自己的创作热情来激励学生。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分享PK,点评小结,让枯燥的作文课成了师生间有趣的交流。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境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并培养其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从而形成自身的正能量情感,好立足、扎根于现实社会。怎样使学生对语文“愿学”“乐学”呢?我坚持用一颗平凡的爱心,进行一场情感的教育,把真情带进课堂,这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摸索与收获。
参考文献:
[1] 辛敏. 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J]. 神州 2014年02期
[2] 黄雅芬.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0期
[3] 王娜.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教育[J]. 学苑教育 2014年14期
[4] 陈芳.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育[J]. 科技视界 2014年2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