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颖 张凯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 250109
摘要: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足内翻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经同一治疗师评定其功能性评定FAC 分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足下垂及足内翻的运动功能,从而帮助患者改善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足下垂;足内翻;脑卒中;运动功能
脑卒中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死率高的特点,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等造成威胁。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 200 万人,其中 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目前,50%~70%的患者在脑卒中后导致运动功能受损,存在着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其中约20%的卒中后偏瘫患者以下肢步行功能受损最为突出[2]。足下垂、足内翻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之一,不仅影响患者行走的能力和效率,还妨碍患者行走过程中的平衡,增加跌倒的风险,使得他们的自理能力、参与能力和生活质量都受到很大影响,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因此,下文研究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临床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的应用,总结归纳临床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选取4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足内翻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 n =23)与对照组( n =23)。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50~70岁,平均(64±1.2)岁,平均病程(2±1.3)个月,男12例,女1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6~68岁,平均(56±1.4)岁,平均病程(1.9±0.3)个月,男15例,女8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法,实验组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内科用药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对照组:对患者下肢的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踝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利用 Rood 技术轻拍和擦刷胫前肌、缓慢牵伸小腿三头肌;在镜子前纠正异常步态,正确指导步行模式,促使偏瘫侧足底充分落地;增强患者下肢协调控制能力训练, 如上下楼梯、卧位患侧足跟沿健侧划圈等运动。康复训练每日 1 次,每次 30 min,每周连续治疗 5 日,共治疗4周。
实验组:在上述对照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功能性电刺激,电极贴于腓骨小头后外侧,另一电极贴于胫前肌上,刺激频率30Hz,脉宽100μs,调节电流强度,确定能够使踝关节背伸,固定电极片。每日 1次,每次 20 min,每周 5 次,共治疗 4 周。
1.3评定方法
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用于评定患者步行能力, 分 0~5 级,级别越高,步行能力越好。 0 级是没有步行能力,1 级是需要大量持续性帮助,2 级需要少量帮助, 3 级需要监护或言语指导,4 级可在平地上独立,5 级可完全独立。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 SPSS 20.0 进行统计学处理。 性别、功能性步行功能分级 (FAC) 采用卡方检验, 年龄、 病程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AC 分级改善情况
FAC 同组内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实验组 5 级患者增加了2例,4 级患者增加了9例; 对照组5 级患者增加了 1 例,4 级患者增加了 3例。 两组内FAC 分级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然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ng)
3.讨论
偏瘫步态常表现为足下垂、内翻、下肢划圈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影响。而在上述研究中,对比分析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采用的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常规治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神经康复的理论基础, 丰富的康复训练刺激可以使神经元形态学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促进脑损伤恢复,神经功能重建。功能性电刺激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 由预先设定的程序在患肢摆动相时刺激特定肌肉,引发肌肉收缩,诱导形成正常的运动模式,从而促进患侧运动功能的恢复。行走过程中, 功能性电刺激在患侧下肢伸膝时诱发踝关节背伸, 产生分离运动模式, 模拟了正常的运动模式,从而增强患肢的感觉输入,改善大脑的可塑性。 通过测试肌电信号的研究表明, 持续使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足下垂有助于重建神经肌肉系统通路, 使步行模式趋向于功能性电刺激刺激模式, 促进矫正足下垂内翻从而改善步态。 但是本研究样本量偏少,治疗周期较短,对 FES 的长期疗效没有进一步评定,导致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有增高趋势,却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 功能性电刺激在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治疗周期,实行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推广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使用电刺激仪器帮助患者改善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提供高质量临床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 完全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4:301-318.
[2]励建安,孟殿怀.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7):500-504.
指导老师:张凯 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