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郑
安徽省芜湖市中江中学2410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以栏目构建为主体,将课程内容进行延伸及拓展,重视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很强的融合性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教材栏目和课外资源进行教学情境设置,使学生能够与教材及教师进行强而有效的沟通,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开放性,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每一位“老政治”教师遇到的新问题。
关键词:情境创设,适切性,课程资源
引言:
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专业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是把“情境探究”当作点缀,为了“情境”而“情境”,因此迷失了教学方向。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呢?现以安徽省去年政治学科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例《单音与和声》为例,谈谈教学情境创设的适切性。
一、开篇情境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片段一:
【情境导入:美妙的乐章】
师:播放交响乐视频片段《红旗颂》,并亲自演唱。
生:认真观看视频并聆听教师的演唱。
师:演唱完毕,提出问题“这首由多种乐器演奏的交响乐,为什么听起来这么优美、和谐?”
生:陶醉在交响乐的优美和谐,以及老师演唱的亲切自然中,并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引出本课主题,并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热情。
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部分的情境创设既要考虑切合主题,又要考虑能否能抓住学生听课的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课堂。很显然,该课的设计做到了这一点,本节课的标题就是《单音与和声》,音乐作为最动听的语言,用来导入新课,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受旋律之美,可谓润物无痕。同时,教师的亲自演唱,能有效体现教师素养,增进与学生的亲近感,让学生直观体验到单音与和声的关系,也为后面教学活动作了铺垫。
二、课内情境撷取——此曲只应“书”上有
教学片段二:
【新课推进:活动一 单音的叹息】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经验,探究与分享自己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生:观看图片材料,然后分享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经历的冲突。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回忆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冲突事件,初步感知冲突。
教学片段三:
【新课推进:活动二 单音的探寻】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指导学生分组,让学生探究“学生可不可以带手机到校?”
生:观看图片,结合教材分组积极讨论,并由小组代表说出本组的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化解个人与集体冲突的平衡点。学会辩证地看待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在集体生活中,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从而完成教学重点。
教科书是我们教学的“脚手架”,以上这两个教学片段的材料来源,其实是化用了本框教材的第一个栏目“运用你的经验”,所以书上现成的情境材料,只要能跟我们自己的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搭配协调,我们就应该放心大胆的使用。
该课在具体处理这个栏目时,又加以拆解,分配合理,使用得当,这样做更有利于教学。我们在情境选择时,应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思路转变。使用教材情境并活用教材情境,才能帮助学生利用课本上的情境生成主体性道德知识,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课外情境打磨——轻拢慢捻抹复挑
教学片段四:
【新课推进:活动三 单音的和谐】
师:多媒体播放视频《crossing》(视频主要内容是看似强大的机器人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过不了马路;而盲人因遵守规则,最后安全抵达)。并设置问题:盲人和机器人谁更强大?最后是谁安全到达马路对面,为什么?
生:观看视频(看到机器人被撞到,学生们都会心一笑),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境,以问题的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集体在个人发展中的保障作用,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引导学生探讨个人与集体发生冲突的策略,该课以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动画节入选作品的视频作为情境材料,这一做法本身并不新颖,但该视频的内容样式和表现手法很新颖,所以能戳中学生的“笑点”。而情境内容的主题是“交通安全”,这是学生熟知的规则,这种侧重实践的运用,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该课在其他教学环节还选取了很多课外资源,海量的课外教学情境资源在选取时,要注意做到来源于生活,体现学科特色,溶入情感并能体现合作性原则。
四、活动情境预设——大珠小珠落玉盘
教学片段五:
【新课推进:活动四 让和声更美】
师:多媒体展示辩题,组织并指导学生辩论。
生:分成正方两方加以辩论。
师:在学生辩论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正确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难问题的辩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考并找到解决这些冲突的办法。
教学片段六:
【新课推进:活动四 让和声更美】
师:多媒体展示生活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思考问题。
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现实案例的思考,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逐步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这两段教学片段,通过预设 “唇枪舌剑”辩论赛和“荧屏明理”案例分析两个情境活动来突破本框难点。加上其他教学环节中出现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各种形式的情境活动,实现了升华情感,鼓励践行的目的,达到了启迪学生心灵,有感染力,更有利于爱和正能量的传播。
五、结尾情境升华——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片段七:
【小结升华:集体的音符】
师:先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参与点评。
生:回忆并归纳本课要点。
师:学生归纳结束后,展示本课思维导图(这也是本课的板书设计),并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结束本课。
生:观看思维导图,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力量。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梳理本节课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音乐的伴奏来结束本课,升华主题,
我们在平时的上课和听评课过程中,经常能发现课堂上存在“前松后紧”“缺最后一哆嗦”的现象。
该课在本节课结尾部分的情境处理上,先是师生共同概括本课主要内容,体现生生、师生互动,起到总结巩固、拓展提升的作用。然后展示一目了然的思维导图,能直观、形象的反映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同时又能够赋予板书更多的美感。并且在展示思维导图的同时配上《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掀起了本课最后一个情感高潮,点燃了学生心中的团结之花,也呼应了开头的音乐导入,起到了主题升华的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因而创设情境的适切性就显得异常重要,“适切性”即适当、贴切。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教学新征途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和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等方面有深入而直接的联系,只有这样,教学情境才能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本课在这些方面,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和启发。